【棚仔逼迁之三】拆棚仔拓东大门 深水埗规划糊涂帐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今天,棚仔面临被清拆的命运,几街之隔的布行地舖却被政府点名发展为“东大门”,深水埗的社区规划有点乱石投林。

“被规划”的深水埗东大门

 

去年8月,食环署宣布棚仔永久关闭;同月10多位深水埗区议员提出,在南昌街以东、福华街以南、界限街以西、荔枝角道以北的10多条街道开设布料街市场,举办嘉年华,锐意仿效韩国,打造港版的“东大门”。没有联署的同区区议员卫焕南指:“布行在星期六日根本不开,怎么搞嘉年华?不切实际﹗”

随住今年区议会换届,“东大门”的建议石沉大海,有份联署的区议员梁文广指事件“完全没有进展”。

现时尚存的深水埗制衣业相关的店舖分布(制图:赵崇英)

那些年的盛况

 

上世纪70至80年代,纺织业的出口量占香港总量一半以上,深水埗的街坊见布料行业有利可图,纷纷“入行”。他们从制衣厂购入用剩的布匹,整理好后再转售予“山寨厂”,又或者在地摊和排档零售。

当年深水埗区的制衣业相关商户大致分布如下:

小型制衣厂及染布厂:青山道、海坛街的唐楼单位内;


布匹行:鸭寮街、汝州街、基隆街、大南街、南昌街及黄竹街一带;


布贩:主要在“棚仔”;


“山寨厂”(家庭型小庭工厂):汝州街楼上单位、石硖尾工厂大厦;


成衣批发店:长沙湾道;


成衣配件店(如纽扣、拉链):南昌街、汝州街、基隆街、大南街(近黄竹街段)

深水埗布匹行林立。(江智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