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仔逼迁之二】联欢有时 抗争有时 棚仔这半年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这大半年间,棚仔可热闹了。
“棚仔”是深水埗钦洲街临时小贩市场,已有38年历史,特点是可以少量买卖布疋及即场取货,被时装界、设计界奉为寻宝胜地,亦是南亚妇女买布造衫的热点。

许多张布贩的脸孔,化作百家布。(吴钟坤摄)

故事要从一条铁路伸入市区说起。

 

深水埗的布贩本来都在汝洲街开档,1978年因为要让路给地铁荃湾线,政府将布贩迁至“棚仔”,说是“临时安置”,谁知恍眼便“临时”了38年。约50名布贩在棚仔渡过大半生,2006年政府一度宣布将布贩搬往通州街街市但不果,本来一直相安无事,直至去年8月,食环署向21名登记牌主发通知书,宣布于16年初永久关闭“棚仔”以兴建居屋,但未有即时交代安置及搬迁方案。

 

“棚仔”内约50名经营者中,除了3名持有小贩牌并亲自打理档口的牌主,其余只向牌主租小贩牌的助手或前助手甚至不曾获通知。据档主所述,食环署去年曾有一天突击替布贩登记,即使无牌也可获酌情安排,连同持牌者一齐安置,50个“无牌”经营者之中只有33个幸运登记,其余约17个档主依然“无牌”,即依然没有任何安置。

 

他们也想过忍气吞声迁走便算,甚至有人已买入货柜打算存放将要清走的布匹,但愈想愈不甘心:他们贡献香港纺织业数十年,出钱出力令“棚仔”办得有声有色、远近驰名,政府凭甚么叫他们走便走?

何生事事亲力亲为。(江智骞摄)

9月,布贩何应的子女开设了“反对深水埗布市场将被关闭”facebook page,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社福界人士、设计时装纺织系学生、独立艺术家、导演、摄影师等持分者或义工,纷纷出来声援,每个周末都举办导赏团。同时,布贩们多次到深水埗食环处示威抗议,每周开会至夜阑人静,多次约见议员及官员。他们首次游行、首次在街上喊口号、首次与议员官员打交道;这群老人家,年过半百才做尽这种“激进”抗争行为。

棚仔这半年愈来愈热闹,各式各样的摄影展、花生骚、cosplay展,与布贩到立法会或食环署抗争的场面交织。刚过去的圣诞Boxing Day,布贩办了七围饭桌联欢会,名为“不迁不拆”诉求晚会。翌日,又有一群时装、电影、艺术、保育各界合作搞了个“似水流年花生骚”,街头展示棚仔布疋制作的衣服。

 

寓抗争于联欢,布贩想要的,只是一个可容他们继续自食其力的环境。四出奔走大半年,大部分实际经营者因“无牌”身份,一开始甚至不曾获食环处接见。经多番争取后,上周署方承诺安置大部分布贩至通州街街市,及将布贩与菜贩肉贩分开处理。但通州街附近有露宿者长居、异味冲天,布贩指其间格、升台高度、卫生环境及租金水平均不如棚仔理想。

下周二,他们会“拉大队”列席深水埗区议会会议递交请愿信,并于17日的食环处会议中重申“不迁不拆”的诉求,但食环署仍未有让步倾向,强调须于本年年中将棚仔用地交予房屋署兴建居屋。

 

抗争,对这群老人家来说,仍是现在进行式。

布贩与棚仔 重大事件日期纪绿

1978年:约50名持牌布贩或助手,因兴建地铁,被政府安排由汝州街排档迁入“棚仔”。

1981年:有指规划署已将棚仔列作住宅用途。

1997年:制衣厂北移、生意转差;部份小贩牌牌主退休或离世,剩下助手或前助手无牌经营。

2006年:食环首次提出收回棚仔,要求布贩迁入通州街街市;但通州街街市的档主拒绝迁出,事情不了了之。

2015年:8月,牌主收到食环署信件通知,永久关闭棚仔。

2015年:12月,食环署邀请牌主出席闭门会议,但拒绝几十位助手及前助手出席。 “无牌”布贩们发起游行集会,于门外静坐。

2016年:1月25日,食环署发信指不论“有牌”或 “无牌”的小贩均可获安排迁至通州街街市。

2016年:2月17日,食环署与大部分布贩商讨搬迁及赔偿方案,最迟5至6月需腾空棚仔。

2021-2022年:原址将建约200个居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