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训练班】怎用猪咀、分防线?参加者围炉:冇人想行呢步
特首林郑月娥昨晚(26日)在湾仔伊馆举办了首场社区对话,在150人中随机抽出30人发言3分钟。她强调对话非公关伎俩,反而期望寻求改变。另一边厢,在沙田公园的天幕下,“守护孩子”同样举办了一场“守护孩子训练班及小聚”,向有意前来的参加者介绍守护孩子理念,行动详情及注意事项等,也邀请前来的人互相分享数月以来的感受。参加者围成一个个圆,互相倾吐彼此心声。
这里没有高官、没有抽签,也没有限时,只有一群努力想为香港做些什么的人。好邻舍北区教会传道人陈凯兴说:“我觉得是爱促成今天这个场景。这些事物在香港五年前失去了,但大家因这场运动重新走在一起,因为大家爱这个地方,有东西想要建立出来。”
从港岛、九龙特意前来沙田
时钟快踏正晚上九时,在沙田公园的天幕下,旁边传来一名女士的声音:“请问这里是不是守护孩子的聚会?”眼前的Iris一手挽着手袋,一身斯文打扮。她说自己从前是一名“港女”,自7.21后才政治醒觉,有意加入成为守护孩子的一员。恰巧她今天放假,故特意从荔枝角的家前来人生路不熟的沙田,打算初步了解行动内容。“也怕会被拘捕,但此事后才发现,原来大家都这么爱香港。”
住在港岛的柯小姐这天也特意过来。她育有一名女儿,偶尔会到前线“接载子女”,弄得女儿不禁抱怨母亲缺席了整个暑假。柯小姐说,她从前也是一名“港猪”,但自上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后便“不敢松懈”。
自言“港女” 学用Telegram
两个女人盘腿坐在天幕下的观众席,讨论起“抗争”方法来。柯小姐满脸疑惑:“我不是太会用电话app,Telegram那些,到底怎么用?”Iris一脸兴奋回应:“我教你呀!我现在已有80多个群组,信息多到看不来,每天睡醒第一时间开群组看,比上班还要勤力。”
训练班开始,约60人把半个观众席坐满。骤眼望去,他们都年约30岁以上,与示威现场的青涩脸孔截然不同。传道人区sir开始分享过往出动的经历,耐心讲解在示威现场应该何时戴上“猪咀”,又该如何分辩警方防线等。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竖起耳朵在听,间中也有人向讲者提问:“被捕后应该如何处理?”、“如被警员搜出有头盔、防毒脸罩会否被捕?”也有人小心翼翼地问,“活动于何时开始及结束?”、“参加活动后会否不能出入境?”一问一答,犹如走进了一场大学讲座课堂。
“我以为自己是和理非,但原来会无故成为前线”
除了实用性资讯,分享会也为前来的人找到无力感的出口。参加者自动自觉几个人围成一圈,开始分享运动中的感受。林小姐自言是和理非,不敢走上示威前线,但几个月来情况不断推进,平民区也随时成为警察防线,她反复问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一旁的吴小姐也深有同感:“我最初以为自己是和理非,但这段时间,可以无故前面一条街催泪弹就射过来,我就变了前线。我没有穿黑衣,也只好跟着别人逃走。”
“没有人想走到这一步”
于是她们打算加入守护孩子成为其中一员,对于此决定,林小姐也是百感交杂,“为何大家要走到这一步?要问政府吧。”她苦笑一声,“没有人想走到这一步,是政府令你做这个决定。我不想再见到有人受伤,惟有找一个途径参与。”这群围在一起的人都这样想:反正也是无故会变了前线,与其逃亡,不如想如何出力。
我认识好多和理非,他们不知道如何参与运动,但只看电视又受不了。那我想,大家在承担到的风险范围之内去做缓冲工作可能行得通。
上周六(21日)元朗示威再次演变成警民冲突,有网民拍摄到,一批防暴警在凤攸北街后巷涉嫌殴打“守护孩子行动”成员,该名成员随即成为社会大众焦点。“守护孩子”行动发起人陈凯兴成为传媒追问对象,他说连日来的电话多得不可开交,为了此事也疲于奔命。他这天刚从上水教会处理好突发事件,才冲冲赶来沙田,连晚餐也赶不及吃,只得在分享途中默默拿着饭盒狼舌虎咽。
聚会是检讨,也是围炉
在“训练班及小聚”网上宣传帖子下,有人留言批评“推细路出街,有没有想后果,点解主耶稣没听你们声音,是否你们做错了?”也有守护孩子的成员出勤时曾经听警察说:“你唔好推啲残废出嚟啦。”自出勤以来,陈凯兴听不少这样的说话,他也解答过无数次这样的疑问。在分享会上,他不厌其烦再三耐心解释:“大家也是成年人,为何不能尊重彼此的意愿?”他强调“守护孩子”行动只是一个平台,是供大家参与运动的其中一种方法,“我认识好多和理非,他们不知道如何参与运动,但只看电视又受不了。那我想,大家在承担到的风险范围之内去做缓冲工作可能行得通。”
一起走会走更远
今年59岁、参与守护孩子多次行动的昌哥自言是“麻甩佬”一名,笑言自己不太需要互吐心声,但理解这是一个好的平台互相分享,“麻甩佬比较理性,我读书时只懂计数、物理。不过也有人需要互相分享。”他有一名旧同学,近日看到有关尸体新闻时经常情绪崩溃,“运动超过了100日,我们要保持敏感地了解年轻人的情况。个人力量好渺小,只是觉得可以做的事,大家都会倾尽全力。” 已是深夜近12时,沙田公园天幕下还有一群迟迟不愿散去的人群。
眼前的陈凯兴满脸倦意,说话时不住地揉揉眼睛,但声音却仍旧精神抖擞。“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想尝试制造一些空间让大家互动,彼此的交流沟通都是重要的。”“守护孩子”具教会背景,陈凯兴也是名传道人,他认为教会内有团契供教友互相分享,运动中也需要有“围炉”平台。训练班向参加过几次行动的人提供心理缓冲、或者检讨每次行动策略;而对第一次参与的人,也向他们提供行动背景,或者互相分享感受,“大家彼此支持同分享, 那些是产生爱的最重要一环,如果当中不是彼此守望有爱,你几有沟通技巧都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