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有个“等死俱乐部”? 村民︰小时候叫它“鬼屋”
大澳以渔村棚屋景色及各类特色小食闻名,风光明媚的背后,一直流传山脚某处阴森可怖的方便院……那是行谁之方便?
村民口中的“鬼屋”
在1934年,佛门人士叶善开(东姑)于大澳兴建“慈善方便院”,让无亲无故的老人与病患居住,作为他们最后的容身之所。方便院分为男和女两边,另有一间“细路仔屋”,安置小孩。有传闻指有人会把婴孩弃养于此,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加上沿山路而上便是大澳坟场。因此,坊间一直流传不少有关方便院的鬼怪传说,甚至称之为“等死俱乐部”。
我坐上驶往大澳的巴士。身旁的男乘客皮肤黝黑,年约40岁,闲聊几句刚巧发现他自幼在大澳长大。他从父母口中听说的版本与传说略同:方便院是以前的停尸间,村民及后会把先人送往山上的坟地埋葬。“我们小时候叫它‘鬼屋’呢!”可会害怕?他爽快地说:“嘿,没有害过人怕什么?”
按照村民的指引,走过新基大桥,沿着新基路而行,穿过蝉鸣回响的丛林,来到北山山脚,步过石桥,我赫然看见一栋破落的单层瓦顶平房。屋子划分成两边,左边是女方便院,右边是男方便院,另有一间小屋附带于其后面。男女方便院门前分别写有一幅对联,“慈心义务行方便,善事应为乐解囊”及“慈祥恻隐人皆有,善恶分明事岂无”。
70年代初,许多中国人离乡别井。以前大澳有很多种人,客家、顺德、潮汕等……死了之后,亲人不想拿遗体回乡,便放在这里。
停尸间由盲公管理
村民温先生今年67岁,在大澳土生土长,他的童年就是“周围跑,满山玩”,谈到北山的方便院,他撇撇嘴:“有什么好怕呢?”温先生娓娓说着他的故事,掀开都市传说的面纱。1960年代,那时他约10岁,方便院由一名视障老汉看管。温先生经常与玩伴探访他,又和他一起吃饭。“‘盲公’早晚上香,在棺材旁边放一张床,有时住旁边的小屋。(他)什么都看不见,就什么都不怕。”
温先生又道:“1970年代初,许多中国人离乡别井。以前大澳有很多种人,客家、顺德、潮汕等……死了之后,亲人不想拿回乡,便放在这里。”人离乡村,异乡人哪想到这是他们最后的归处?后来,“盲公”离世,方便院无人管理,才渐渐荒废,成了众人口中闹鬼的地方。
根据附近的农夫透露,约在3个月前,政府在方便院外面围上铁丝网,禁止游人内进,我无缘入内一探究竟。温先生表示,很久以前里面有两副棺木,一直未有人领走,后来似乎由慈善团体协助处理。他认为屋内有些部分已经倒塌,围起来避免塌楼伤人亦是好事。
亲人离世后 不可走过别家的棚头
根据《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二:大澳》,从前渔民忌讳亲人在家中离世,有些人更不惜将弥留中的病人送到方便所等待死亡。一般而言,昔日渔民会在棚屋附近搭建临时竹棚,作为停尸的地方,把逝者的遗体放置于内。
按传统丧葬礼仪,亲人离世后一段日子,后人都不可以到访别人的家。从前在大澳,有白事在身的人甚至不可以走过别人的棚头。假若死者的后人不理禁忌,该户人家会要求他送出活公鸡及红布,进行“挂红”仪式。另外,死者的亲属在该年不可参与扒龙舟的活动,以免触犯神灵,但仍可以到庙宇拜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