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传.抗争】首个女公厕为女咕喱而建 女厕平权百年尚未成功
以女厕谈平权看似迂回,但原来政府公厕早年只设男厕,谢绝女宾。香港首个女公厕的出现,是在1880年,于湾仔船街成立,较1867年成立的政府男公厕迟了13年。回望当年,是一群来自客家的女苦力,促成了女公厕的出现。女厕从无到有,本身已是一场看得见的性别抗争。今时今日,公共厕所均附设男女厕被视为理所当然,公厕平权不再是争论有或无,战场已变成女厕门外的长长人龙。目前,香港男女厕的比例为1:1.6,仍不及台湾等地。女士如厕平权之路,抗争百年,尚未成功。(“如厕传”之三)
公厕也是性别角力场
上回如厕传谈及,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庄玉惜,曾在博士论文研究公厕源起。她指早年香港公厕都是为低下阶层的男士而建。1900年以前,每十个香港人八个是男人,“系咁嘅比例之下,自然唔会帮女厕设厕所,因为政府本身连男厕都唔想畀,商人都系因为粪便收集站,先吸引商人做咋嘛”。一百年前,公厕不单金权、阶级、种族分野,更是性别角力场。
认为女士公众地方除裤 失体统亦危险
庄玉惜指与其他欧洲地区一样,香港女厕亦比男厕来得迟。她认为,华人社会比欧美地区更多一层顾虑。“虽然厕内系私人空间,但仍然系公众空间,觉得女人喺公众地方除裤,有失体统亦都危险。”华人社会视女性如厕为肮脏、不雅,有违女性形象。公众地方排除女厕,变相限制妇女流动性。妇女无法远行,更遑论长时间离家工作,“冇流动性唔可以周围走,无嘢做经济能力又差咗”。
人类文明悠悠数千年,女厕独立成厕却是近百多年的事。环观欧美地区,女厕是19世纪末至20年代初始出现。美国犹他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法律教授Terry Kogan曾撰文指,工业革命后,欧美地区越来越多女士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当时仍未有男女分隔概念,女性仍会使用男性洗手间。他认为,20世纪初欧美能出现男女分厕政策背后,是因为当时男性仍不习惯女性在公共空间出现。男性立法者推行性别隔离政策,便能在公共场域中构成两性缓冲带。
客家社群为女咕喱争首座女公厕
至于香港女厕,从无到有,原来是由基层客家妇女揼石仔催生而成。庄玉惜指,当年香港有不少客家妇女任苦力谋生,挑担子、揼石仔,“但无理由要佢地揼两个钟又返屋企去厕所,费时失事”。
于是,有客家社群便为客家妇女争取建女厕。她在1882年的查维克报告(Chadwick report)发现,当时英国与港英政府提出想为妇女建公厕,“东华三院我哋华人妇女系唔需要去公厕嘅”。最终,英国援引客家社群意见反驳,香港女公厕终在1880年于湾仔船街成立,较1867年成立的政府男公厕迟了13年。
革命尚未成功:下一步增男女厕所比例
百年过去,女性如厕平权革命仍未休止。平权之战变成增加男女厕所比例之战。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曾发表研究指,女性如厕时间需89秒,而男性仅需39秒。女士如厕生理上需要比男士多2.3倍时间,以致每逢假日及繁忙时段,女厕门前总有长长的人龙。
港府曾多次修订《建筑物条例》增加公共场所男女厕所比例。从2006年起,港府逐步将公共场所男女卫生设施比例从1:1增至目前的1:1.6。即日后公共场所内每建一个男厕,需建1.6个女厕。不过,民间团体一直有舆论建议增加男女厕所比例,以彻底解决女厕人龙问题。翻查邻近地区例子,台湾于2010年修订《建筑法》,要求学校、电影院等使用率高场所的男女厕格比例不得低于1:5,办公室、餐厅等分散使用性质场所,男女厕格比例则不得低于1:3。
目前,争取女性平等如厕的运动仍在全球世界各地发芽。2012年,中国曾有女大学生在广州发起的“占领男厕”运动,争取增加男女厕比例1:2,成为网络热议。从无到有,再到制度、资源上追求性别平等,女厕如厕平权仍有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