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1】维园泳池平台封尘5年 研究员:如安全应开放

撰文: 阮秀君
出版:更新:

今年是时代广场公共空间事件十周年。不论私人或政府管理,港府至今仍被指未有向外界公布统一规划公共空间政策。其中,《香港01》发现多个园景绿化的政府建筑物范不为公众使用,且各区做法不一。例如,康文署辖下维多利亚公园泳池一个520平方米的园景平台,自落成至今从未开放,反观中山纪念公园泳池相类平台,一直予市民免费使用。究竟开放不开放准则如何定?本港公共空间管理政策又是如何?

若模拟从高空鸟瞰,会发现港岛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主体建筑的延伸平台,有一个从未对外开放的“隐形空间”。这个城中“小绿洲”以园景设计,末端呈圆形,中间有一个环形中空位置,外侧栽缀绿色植物;顶端则有两个出入口,扣连起泳池的主体建筑。

维多利亚公园泳池绿化平台共有两处(红框内),面积分别为520平方米及470平方米。(余俊亮摄)

悉心打理灌溉 大门却牢牢上锁

《香港01》取得一条影片可见,使用者原本是可经过西翼公众席前往该园景平台。不过,记者到现场视察,发现西翼公众席并不开放,有只泳池职员才可入内。曾于泳池工作的前员工表示,泳池的东翼公众席对外开放,西翼公众席则只在学校水运会或大型游泳比赛时才开放。即使西翼公众席开放,但由公众席通往平台的门仍是牢牢关上。该园景平台平日有职员负责打理及灌溉,每年亦有定期维修保养,但自落成后一直未有开放予公众。

有泳池职员表示:“署方是否只是怕麻烦,懒于管理,不想应付人流而上锁?这里明明是公众地方,轮椅人士都去到,公众人士容易到达,且耗费金钱兴建和维修,却未能物尽其用,是否浪费公众资源?而且其他泳池都有绿化平台跟公众看台相连,市民不用付费进泳池也可以使用,为何政策不统一?”

平台环境宽敞,铺有地板及设有矮墙(建筑署网页)

中山纪念公园泳池 绿化平台免费开放

记者到西营盘的中山纪念公园游泳池观察,其公众看台设有绿化平台,而且与其他楼层的绿化平台相通。虽然每层平台面积较小,不及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的平台大,但公众人士可以不用付费进入泳池,亦可自由出入每层绿化平台。此泳池邻近中山纪念公园,平日有不少居民在附近休憩,有些人在绿化平台散步,亦有家长在子女习泳时在平台活动。

湾仔区议员李文龙表示,并不知道耗资八亿元重建的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场馆设有绿化平台。他认为湾仔区地少人多,即使设有占地19公顷的维园,但公园划分为不同用途,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若要找合适的地方举办小型活动亦不容易,“如果(绿化平台)可举办小型音乐会,有一至两名表演者可以奏乐唱歌都好。即使办不到,那么美的地方,让市民走动一下亦不错。”

建筑纵添绿意 绿化准则欠清晰

关注香港公共空间议题的思汇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黎文燕认为,维园交通便利,绿化平台环境设施舒适,相当适合公众使用,除非有安全等问题,否则应开放予市民作公共休憩空间。

康文署发言人承认,维园泳池1楼及U1楼层各设园景区,面积分别为约520平方米及470平方米,园内设花床栽种植物,为泳馆增添绿意。发言人解释,鉴于园景区并无座椅及遮荫棚等休憩设施,加上园景区范围较狭窄,部分地方紧接冷气机房排气口,故不适宜对外开放。署方会检视现行安排及设施配套,探讨未来是否适宜开放。不过,康文署未有解释开放绿化平台的准则。

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的天台园景及种植区属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的项目,并列于建筑署201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署方发言人表示,2001年起在全港多处建筑物的屋顶有栽种植物,2015至2017年完成34个相关项目,除学校及医疗设施,还有市政大厦、综合大楼及文化康乐大楼等。

位于启德的工贸大楼,其绿化天台置有座位及种有不同植物。(建筑署网页)

与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园景天台的情况相近, 2015年建筑署亦于启德工业贸易大楼天台种植。建筑署的官方网页刊载相关资讯,并介绍办公大楼外墙的垂直绿化,由低层伸延至天台花园,连成别具特色的“绿化彩带”。记者以市民身份向启德工业贸易大楼职员查询,职员表示,天台花园设座位及花槽,但只供内部员工使用,不对外开放。政府产业署发言人表示,启德工业贸易大楼属政府联用办公大楼,其绿化天台为大楼用户部门的共用设施,目前并无计划开放予公众。政府产业署亦未能就开放政府物业范围作公共空间的政策,提供相关资料。

启德工业贸易大楼的垂直绿化,低层延至天台花园,从高空俯瞰有如一道“绿化彩带”。(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网站图片)

旺区人口稠密 休憩空间更狭隘

黎文燕指出,港府未有发布有关政府建筑物建设公共空间的政策,外界亦难以得知政府内部有否划设供公众使用的空间。她指,公共空间是公众可免费出入及使用的地方,天桥、行人道和公共通道都可视为公共空间。

黎文燕一直关注政府制定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按该准则定义,休憩用地是法定土地用途地带,用以提供休憩用地及康乐设施供公众享用,例如运动场、足球场、休憩处及儿童游乐场等。市区,包括都会区和新市镇,休憩用地的供应标准是每十万人最少提供20公顷用地,即每人约两平方米用地;惟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及绿化用地,并未计入休憩用地的供应标准。

本港人均休憩用地为2平方米,低于日本及新加坡等地方。(资料图片/林振东)

黎文燕曾参与有关公共空间的调查,亚洲城市或国家如东京、首尔、上海及新加坡可享5.8至7.6平方米休憩用地,本港公共空间紧张,人均休憩用地仅有2.7平方米。去年思汇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指,本港休憩用地分配不均,当中有20个规划区未达每人两平方米的规划标准,而且居民数目高达184万,其中旺角居民的人均休憩用地仅有0.6平方米。

她认为,港府应尽力增加市区公共空间,释放更多政府物业供公众使用。政府建筑物及属于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若环境及条件合适,可考虑作休憩用地。

政府管理的公共空间可以封尘,私人管理的又如何?详见下集

上文节录自第14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3日)《让阳光绿意透进来 谁享公共空间?》。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