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香港粤曲家罗湖开曲社20年:香港倒转头影响内地唱法
何玉乔是香港资深粤曲导师,门下学生过百人,在业界薄有名气,能一人分饰子喉及平喉男女双声。廿多年前,她北上开办深圳第一代曲艺社,见证边境商城愈开愈多内地曲社,成为港人唱曲的新热点。其他港资老板早已抵不住内地商家竞争,结业离场,惟独她一个香港女子仍能挣到一席之地。
她在香港每周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一有空档便匆匆赶到罗湖曲社坐镇,又订场为学生在香港举办多场表演晚会,让他们一尝踏台板的机会,并带著他们走入社区中心义唱粤曲,娱乐长者。 她说粤曲唱家这年头已不如从前的老倌红伶,能靠表演维生,办曲社也仅仅收支平衡。既然如此艰难,她深港两地跑廿多年至今,为了什么?
(此为“粤曲文化共同体”专题故事系列之三)
摄影:邓倩萤
前文讲到,香港有班粤曲歌友自1990年代已北上唱曲自娱,在罗湖相识相聚:
【大湾区.罗湖唱曲】港商北移设厂20年 半生见证深圳华美背后
自幼看大戏薰陶 28岁始学唱曲
罗湖商城多幢商厦早于廿多年前成为港人唱曲热点。在众多曲社当中,香港老板何玉乔为行内熟悉,不同歌友也跟记者提起,要数说罗湖曲社的历史变迁,一定要访问她。她在那里开办第一代港资曲艺社,当时为了兴趣,与朋友组乐队唱唱歌,没想过后来成为自己的事业。
儿时母亲带她去戏棚看神功戏,小女孩听不懂台上唱念的歌词,只觉得现场乐师敲奏的锣鼓琴器有趣,花旦小生的服饰打扮亮丽。23岁那年,她获香港八和粤剧学院取录,却因怀孕了,放弃进修,却一直对粤剧念念不忘。顾家带女儿数年,她快30岁才有闲暇学唱粤曲。
教唱曲16年 带过百学生表演登台
当年,她一边在香港学唱粤曲,从事美容院工作,一边在罗湖兼营曲艺社。她师承知名撰曲家潘焯,通晓粤剧唱、念、做、打、唱等戏曲演唱技巧,渐渐投身戏曲界,教学生巧妙用声、调整呼吸和控制唱曲情绪等技巧。后来又为他们在文娱中心、会堂订场,以踏台表演。“课堂学过唱法还要实践,才能完整理解这个表演艺术。我想学生有多些实战机会。”一班师生又会去老人院、社区中心表演。“去得表演,就要多练习先唱得好,令老人家睇得开心。这是唱家对演出的要求。”何玉乔说。
不少观众看毕表演,纷纷慕名报读她的课。她的学生渐渐由几人增至几十人、至今过百人,很多都已追随她十多年。如今她一周六天也有课,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假日空档便赶到自己罗湖的曲社,跟歌友交流。
罗湖曲社千禧年前后生意畅旺
深圳的曲艺社多年专做港人生意。何玉乔记得1990年代,罗湖第一间曲社的老板也是香港人,经营模式与上世纪广东茶楼相似,观众坐在歌坛前听曲。罗湖商业城当时刚开幕,人流稀疏,发展商为吸引港人跨境消费,以低价出租予时装、美容、按摩店和曲艺社。
这些曲社聘请来自全国剧团和演艺学院出身的乐师驻场,为预订唱局练曲的歌友伴奏。何玉乔说,香港也有同类曲社,多年隐身商住大厦,业主只租出单位,每当有人订局唱曲,曲社负责人才临时找来乐师埋班伴奏,收费一般也比香港贵几成。
因为深圳的租金和工资较低廉,曲社收费自然也较香港便宜,逐引来大批香港粤曲爱好者北上唱曲。“千禧年前后,罗湖的曲社至少有百间,各间曲艺社的唱局时段几乎长期爆满。口岸附近至少也有百间,整个楼层都热热闹闹。”何玉乔对这段兴旺的日子记忆深刻。
港资曲社陆续结业 何不离场?
她的曲社因为有学生不时组队北上练曲,有稳定的客源。那里是学生课后交流练习的平台,有时她也会跟学生合唱几首,师生在边境曲社聚首一堂。“他们(学生)觉得老师同学都聚首罗湖曲艺社,也不嫌路程远,愿意过关上来,”
当年在罗湖开曲社的香港老板,只剩何玉乔一个。她说不少内地商家眼见曲艺社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开办,部分乐师跟歌友混熟后自立门户,带走唱客。而且,她一个香港女子在大陆开店办曲社,其实也困难重重。“好多内地的法律条例都不懂,要找有人脉的内地员工帮忙。”她把处理政府信件、聘找乐师、装潢漏水补修、以至添置饮水机等杂务,全都交由曲社的伙计打理。
何玉乔的曲社舖位廿多年间数度搬迁,依然离不开罗湖口岸。她说香港租贵人少,边境附近还是理想的曲艺社选址,但成本已由数千元,增至一万多元。她说自己的曲社当年盈利连年上升,至近几年仅仅收支平衡,有时还需要她补贴。“有时旺季较多客人订唱局准备表演,曲社就有盈余。其实只要不蚀本,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经营。”
内地唱戏重声底 近年跟香港唱法学习
两地政府近来大力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其实她早几年也曾组团北上到广州等城市表演,发觉内地的粤剧和粤曲在文化大革命后,渗入样板戏及其他戏曲如京剧的元素,与香港有分野。
何玉乔即场示范唱法:“他们每句的尾音会高声上扬,例如‘相公我返嚟啦’,最后的‘啦’字唱腔不同。我不太习惯这样唱,也不认同他们较著重声底发音,忽略了感情演绎。”她说,纵使内地唱家的武戏功架较香港出色,始终还是港式粤剧、粤曲保留更多原本的艺术元素。“近几年,内地很多唱家师傅反倒学习我们的唱法,香港那一套倒转头影响他们。”
她说香港粤剧和粤曲界青黄不接,“年长一批渐退下来,新人又未追上。而且唱戏背后有很多辛酸,不知道新一代能否挨得住。”年届60多岁的她,30年来依然为唱曲两地奔走,自言仍对艺术有追求,“跟唱流行曲不同,粤曲有特定规格,演唱时要注意押韵和平仄声,又以古雅歌词诉说故事,要演绎当中情感也不容易。我想更多人懂得这些技艺,欣赏这门粤语区独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