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开仓自救】助本地新人出书反被讽 有心人难敌出版寒冬
每年书展,城中总会忽然成了“阅读之都”,但其余日子香港出版业界又面对怎样的困境?本地独立出版及发行商“里人文化事业”半年亏损40万,老板陈国华月初起六折开仓,希望书库积存的港台独立冷门书可觅得惜书人。面对行业萎缩,有心人却仍旧扶助新人,把书展摊位分予独立出版社参展。
摄影:曾雪雯
专营港台独立书的里人文化,因连锁书店三联书店、中华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三中商)减少采购致周转困难,有人猜测背后是政治原因(详见上文)。不过,陈国华说只能推测是市场萎缩下的商业决定。他指自己代理的台湾本土书,其实甚少政治书,更多是关于文化、社会、历史等书籍。
PAGE ONE倒闭 公司蚀76万
自大型书店PAGE ONE倒闭,他指香港出版业界正慢慢退潮,出版业界市道低迷。他解释大型书店倒闭往往波及同业,像当年台湾三大连锁书店品牌“新学友书局”倒闭情况。台湾新学友书局曾坐拥达65间分店,2003年宣告破产,他指当年亦波及金石堂和诚品,台湾业界曾一起商讨应对方法。
而2016年尾香港大型书店PAGE ONE(叶壹堂)全线结业,专营港台独立出版书籍的里人亦因此损失近76万港元。陈国华指,当时入口较多艺术书籍,PAGE ONE是当时重要的冷门手工书销售点,一间九龙塘分店可卖80至100本艺术书。目前即使是诚品亦不能达至相关业绩,市道大不如前。
曾无偿扶助新人反被讽
当年市道尚好,陈国华曾义助本地新人出书。自嘲是个傻佬的陈国华,2016年曾来者不拒协助新晋作家出版。他认为香港独立作家比较辛苦,且不谙市场出版流程,遂抱著“帮得到咪帮”的心态,让年轻一辈进入市场,理解业界生态。“饭盒钱都赚唔到,仲要贴埋运输费”,那一年亏损累累, 他坦言至今仍不敢计。
不过,好心未必有好报,陈国华向新晋作家表示销情惨淡,反被讽:“你做出版都预咗蚀钱啦!”他坦言像被掴了一巴,“𠮶年好痛苦……好唔甘心,因为人哋蚀、补贴并非必然”。经历惨痛的一年,向来“耳仔软”的陈国华开始学习拒绝,既考虑经济效益,亦会视乎其理念是否有出版价值。“经济唔容许我哋再任性落去”,他说有能力会继续做,但前提得要处理好眼前堆积至封顶的书。
年轻曾流浪 学会随遇而安
面对出版寒冬,他却视为做书最好时机。“当市场杂草死晒,剩低的就是有价值、值得扶一把嘅人”。被问及何以能时刻保持乐观,他说或许是因为信仰与当年的神学训练。“最大信念系无路可走,神会为我开一条路”。他忆述二十出头,离开商务后,他曾揹上背包在中国大陆流浪三个多月。旅途上的一切让他学会随遇而安。
乌鲁木齐老教授冒雪等了他一整天;敦煌公安半夜为无处容身的他寻觅住所;峨眉山和尚把自己仅有的晚餐送予他果腹。他甚至不知自己的所在地,只知凌晨二时遇上旅馆“拉客”又安然度过一晚。“人能力有限,我沿途祈祷,第二日又能安然度过”。三个月后,回到香港,他口袋仍有十多元。他相信只要放开自己面对的困境,总会有出路。
行家:是难能可贵的有心人
香港中小企书刊业商会副主席、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指,里人文化在行内规模不算大,但陈国华是行内的有心人。去年次文化堂出版《独立》和《革命》两本探讨全球各地独立与革命的历史书,书中并无提及香港社会运动。但寒蝉效应下,当时只有陈国华敢协助发行,“好多人见到书名都唔敢要货”。
彭志铭以“难能可贵”形容这位同业。他指,里人文化主要代理台湾书籍,但陈老板却不时资助本土新作者出版。2017年,里人文化甚至无偿分出书展摊位,予17间本地独立出版社参展,不收分毫,以扶助本地作家与独立出版社。
独立出版商买少见少
彭志铭指,近年出版界大环境难做。除了人工、租金上升外,他指作品题材与读者人数减少,亦增加中小企经营困难,“独立出版商买少见少”。香港土地问题亦影响出版业界,他语甚无奈,“(读者)住都冇地方住,边有位放书?”
同样面对出版业困境,陈国华积存的书本库存已堆至书库门外。不过连日来,络绎不绝的读者上门救书,让他看到一丝希望。“如果我今日唔系见到呢班人我都好绝望,从来冇打算有人闲日都会上来买书”,他笑说:“起码有人企出来支持,唔系就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