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塌毁、万棵倒树送堆填区 环团倡回收:政府打风前后皆没护树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强台风山竹吹袭香港后,政府收到逾4.6万宗塌树报告,连日派员加紧清理,几乎全数已送进堆填区。有环保团体质疑,政府自2014年推出《香港厨余及园林废物计划2014-2022》,声称将回收园林废物堆肥化解,但多年来并没实行,所有塌树断枝至今仍被扔弃垃圾站,做法为浪费树木资源,并于堆填时产生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暖化。
长春社近日走访多区检查树木状况,亦认为政府长年没做好树木保护措施,导致是次台风袭港后,树木“死伤”惨重。团体建议政府牵头设立木库,请专家把倒塌的树木分类及处理好,让市民自取,循环再造成木具或作其他用途。
政府于风灾后五天才公布,市民至本月底前,可将断枝树叶送到“启德发展区临时木料废物收集处”,环保署将选取合适物料循环再造成种植肥料,或提供予“有机资源回收中心”。

民间自发清理塌树设木库 法例禁取官地树木

木工组织“草途木研社”近日获电锯公司借出工具,风灾过后自发清理路边树木。组织于其facebook专页表示,入村为村民清理倒塌的树木时,有屋主因对该树有感情,不舍得树木被锯走,追问之后的用途,“不断问究竟救唔救到自己社区里的树”。

成员之一翁泳恩认为,倒塌后的树木并非废物垃圾,经处理和雕磨等过程,能再造成摆设或家具。他们目前于土瓜湾牛棚设置“木库实体站”,鼓励市民若有不欲浪费的树干,可运往该处暂存,亦让想找木材使用的市民到此“寻宝”。

“草途木研社”连日与义工到各区协助居民清理塌树,组识成员翁泳恩指:“𠵱家政府将树资源当成垃圾,我哋想唤醒大家关注,希望政府行出少少,带头珍惜我哋嘅树资源。”(取自草途木研社facebook专页)

惟根据现行法例,若市民执捡官地范围的树木树枝,由于该些树木、花草石头于政府土地之上,任何人未经批准,擅自摘取政府财产的植物,有机会触犯《林区及郊区条例》、《郊野公园条例》、《刑事罪行条例》及《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等,如同偷窃。翁泳恩指并非鼓励市民拿取政府公物,“我们只想唤醒大家关注,希望政府行出少少,带头珍惜我哋嘅树资源。私人屋苑的居民可在社区里自行处理,‘木库’不止在牛棚,区区都可以有。”

眼见路边树木倒塌,市民想回收自制木具或其他物品又或犯法,难道就要眼睁睁目送它们被扔进堆填区?

点击下图看强台风“山竹”吹袭当日,香港各区的树木如何倒下:

+3
市民只能扫走和扔掉路边的倒塌树木,目前政府却无完善树木回收措施,让他们取废木自制木具或其他物品。(曾梓洋摄/资料图片)

环境局2014年发表的《香港厨余及园林废物计划2014-2022》显示,当年香港每日约有127公吨园林废物弃置于堆填区,约占堆填区处置的都市固体废物总量的1.5%;环保署最新数据中,现时本地平均每天产生园林废物,已增至约180公吨。
而渔护署每年的园林废物总量达1,400公吨,其中大多数可在其辖下的郊野公园内处理,只有80公吨(即约5%),有特别需要被运往堆填区处置。
食环署回复今次“山竹”吹袭后,政府三日内共将逾3,000公吨垃圾,当中已包括塌树树木,全部已运往各个堆填区。

曾发表处理园林废物蓝图  港府4年无进展

其实早于2014年,环境局已发表《香港厨余及园林废物计划2014-2022》,提出香港日后处理厨余和园林废物的方式。环境局当时认为,树枝和细枝、树干、矮树和灌木、杂草、盆栽植物等园林废物,皆可运往郊野公园自然降解,或用作堆肥、重用及回收;而环保园亦有租户可做这些工序,日后处理约10公吨废木。计划书最后透露,局方正与其他政府部门协调,提出“良好的作业守则”,亦即制定回收这些园林废物的具体方法。

但计划蓝图出台4年,似乎仍为纸上谈兵。目前所有塌树断枝的下场,多为直送堆填区弃置。环保署回复记者查询称,这些塌树枝叶等杂物,只占堆填区每日废物接收量中,很小百分比,“对堆填区的运作并未构成显著压力”。署方又指,树枝叶连同其他垃圾分解后,虽会产生俗称“甲烷”的堆填气体,但现时香港有3个堆填区能将“甲烷”转废为能。

环保署回复指,因为政府部门须优先清理或移除可能危及公众生命或财产的树木,以及阻塞交通的树木,故未有时间和能力以其他环保方法,处理这些大量倒塌树木。(陈顺祯摄/资料图片)

塌树大部分扔堆填区 政府:为尽快通车

今次风灾过后倒塌的树木,结局当然殊途同归。除了康文署有把辖下1.3万需要被移除的树木,部分作原地堆肥、或送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处理,其他政府部门辖下的塌树,已送往堆填区及废物转运站。

食环署解释,由于收集到的垃圾数量很大,并混杂多种物料,故不宜作分类回收。环保署补充,此举全因政府以保障公众安全、尽快恢复道路畅通为首要,而且,现时香港并无足够的处理能力于短时间内,把如此大量的园林废物循环再用或制成堆肥和覆盖物。

而政府于善后工作至第五日,才公布于启德发展区设“启德发展区临时木料废物收集处”,收集树枝断叶后将选取合适作堆肥或回收。

风灾后不少木艺组织于社交网络教授市民救树,例如分辨木材好坏,“草途木研社”于土瓜湾牛棚设临时的“木库实体站”。(取自草途木研社facebook专页)
+4

环团忧加剧温室效应 倡仿外国做法

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批评,政府多年不但浪费宝贵的树木资源,更有份加剧气候问题。他点出一个人类造成的恶性循环:“我们平日已不停耗用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暖化、海水变暖,愈来愈多极端天气和超级台风。树木原本为我们吸收二氧化碳,如今大量倒塌后,在堆填区产生甲烷,又再加剧温室效应。都是政府有份造成的。”

何汉威建议港府仿傚外国,设立树木回收站,将所有倒树运到一个中心点,分类及处理木质后,供市民或木工团体取用,制成木奖牌、家私等用品,而木碎则可盖土,减少农作物水土流失。“不用修例,好简单的行政手段已经做到,为何政府不牵头做呢?”

就团体建议的回收做法,环保署回复,正与工务部门研究如何更好处理公务工程产生的园林废物,加强循环再用香港的废木。康文署亦正与其他部门商讨,可否接收移除树木的枝条作其他用途,以减低堆填区的压力。但多个绿色团体依然认为,政府对保护树木及善用其资源后知后觉。

全港各区的树木归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部分为康文署修复和保护,而郊野公园范围则属渔护署;食环署发言人回复其部门多负责锯走需要移除的树木,运至堆填区。(陈顺祯摄/资料图片)

至少8古树伤亡 长春社:打风前后都无做好工作

长春社保育经理许淑君连日走访多区,发现至少5棵古树被“山竹”摧毁,分别位于上环永利街附近一棵大叶榕(编号CW/25)、九龙公园一棵土沉香(YTM/56)、上水一棵白千层(N/29),以及跑马地(WCH/11)和尖沙咀(YTM/49)的两棵细叶榕;而中环、金钟和杏花邨的古树,则为树冠遭严重破坏。许淑君分析“死因”,认为除了因为平日部分树艺师修剪树木时,技术参差不齐,不少树木的生长空间狭小、或仅以花盆大小的位置栽种,导致根部难以抓紧泥土,强风一吹袭便容易倒下。

许淑君指,政府其实有保护树木守则,但多年来对树艺师资格和技术没监管,“令香港的树木一打风就伤亡惨重”。她续指,就算一早预知周末会打风,保护工作如修剪树木,并非打风前急忙便能做好,又认同政府应从是次风灾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回收树木资源。“有些树木受台风和暴雨影响,湿度很高,部分也可能有真菌、体积较大,一般市民执捡也无法运送自理,政府要有专家协助晒干和处理,而非单靠民间自发行动。”

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指,政府当年所指的“作业守则”一直未出炉,令民间人士和环保组织欲循环再用废木很困难。(卢翊铭摄/资料图片)

发展局回应:台风前后有护树

发展局指,截至9月26日收到4.6万宗塌树报告中,有11棵属政府古树名木册内的树木。 局方发言人指,“由于倒塌的树木多位于公路、通道旁,从公众安全角度而言,市民不宜自行处理或取走塌树。至于会否触犯法例,则须视乎情况”。

被问到平日的护树工作,局方透露,树木管理部门每年在风雨季前或每半年,须按发展局颁布的《树木风险评估和管理安排指引》,为人车密集的地区的树木进行树木风险评估,并采取所需的风险缓减措施,减低树木倒塌风险。

而在台风来临前,树木办亦曾督促各树木管理部门,检视在人车密集的地方的树木,尽快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如修剪或加固树木、移除枯枝及有即时倒塌危险的树木,以及加快处理市民举报的树木个案,并于台风前后,提醒私人物业业主和管理公司,尽快完成同类工作,分别减低塌树风险及恢复路面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