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人问津的南丫之南 仅40常住居民 模达湾村民:就是想与世隔绝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南丫岛有三条连接本岛与港岛的航线。其中最少人知道的是模达湾,位于南丫岛的东南方,和香港仔遥遥相对。从香港仔搭船过来,只需20分钟。和熙熙攘攘、旅游公司包场吃海鲜的索罟湾不同,与村屋林立、自成社区的榕树湾也相异,这里只住着几十人,犹如孤岛。撰文:江雁南 摄影:梁鹏威

平日去模达湾的航线班次不多,全日只有13航班。乘搭6时40分的船去岛上再度采访,理论上这应该是下班时间,但船上只有稀松的十几人,到了模达湾,下船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岛民,另一个是前来采访的外来人,剩下的人是去索罟湾。

来往模达湾与香港仔的航线班次疏落,乘客亦不多。

这条航线由全记渡营运,开设于1985年,来往索罟湾、模达湾和香港仔之间。船是30多年的老式船,两层,自然风,没有冷气。但开船后,海风怡人,海景壮阔。每日只有一条船往返20多次,船长每更工作24小时。

全记渡只有这一条航线,共三艘船,船名分别是:海航8号、明记8号和永业。船票根据船的类型差异,分为12元和18元,比起港九小轮还要便宜些。

站在模达湾的一个小码头,“你一眼望去就能看完整条村的全部。”岛民告诉我,并细心地指着一栋栋楼介绍,这里住的是谁,那层楼又是谁,还有谁前两天出去旅游,现在不在家。这里的人几乎全部互相认识,“怎么可能不认识,每天搭船的就这几个人,想不认识都难。”

整个南丫岛南的人口包括索罟湾、模达湾、东澳村,共计500人左右。根据土地正义联盟的资料显示,模达湾人口更少,两条主要村落模达湾及模达新村,常住居民分别约为40人左右。原居民多只剩下年老长者,近七成是租屋的非原居民。

模达湾的人口稀少,宛如孤岛,在这静谧小岛居住的村民笑说,就是希望没有人打扰。

青年纷纷往外跑

进入岛村,有一块介绍牌上写着模达湾的历史。“模达湾原名茅达湾,位于菱角山下,早在数百年前已有先民定居,模达湾和模达村的居民源自陈姓兄弟的同一祖宗。当时兄弟两人从港岛薄扶林村迁徙至岛上,兄长陈月和落脚模达村,弟弟陈月兴则在岛上北段现时的大湾村扎根。六十年代政府把原居民权益和村界划分,并命名为模达湾。”

农业时代,岛民都以耕田、养猪维生,七十年代左右纷纷外出行船做海员。村长陈月维五十年代生于模达湾,他记忆中,幼年时岛上人口较多,高峰期有300多人。

1932年模达湾设立模达学校,到1960年曾扩大为南段小学。陈月维说,每个年级一个班不到20人,全校从来没有超过100人。学校曾有三个教书先生,关闭前只剩下一个教书先生和一个学生。

从七十年代开始,岛上的青年不到20岁就纷纷外出打工。彼时正逢香港经济腾飞,全面发展工业。陈月维也去岛外谋生,搬离模达湾,进过工厂,做过学徒,又在酒楼打过工。“九十年代南丫岛石矿场停工后,剩下的只有旅游业。岛上没有经济,所有人都是慢慢离开这里。”

社会学学者邹崇铭曾论述过,在过去香港城市发展的逻辑中,城、乡、郊、野四个层面里,“乡”最没有主体性的,基本上跟着城市发展的脚步。

南丫岛上的青年也是如此,七十年代后,读完小学的岛民会选择去香港仔工业学校读书,之后在岛外谋生。虽然大量的原居民流出,但也有些外人对这里情有独钟。

或许是模达湾没有耕地,大多人靠行船维生,见得世面多了,头脑比较开放。村长介绍,30年前就有外来人因为喜欢这里宁静淳朴而搬了进来。

原居民也很乐意,纷纷整修自己的村屋,希望能靠收租帮补生计。村长介绍模达湾村有十多间村屋,原居民有十个左右,外来的租客有30多人。

冯婆婆是岛上为数不多的居民。

岛上几乎没有什么商业,唯有一家西餐厅,以及旁边一家士多店。1989年,陈月维回村开了一间海鲜酒家,但经过九七金融风暴后在1999年结业,其后租予别人办西餐厅,租约期满后自己接手再做。

陈月维说,到了50岁回来模达湾接手西餐厅,是想靠这间餐厅维持生计,在岛上养老。

士多店都是本地原居民在里面烧烤,西餐厅是鬼佬最钟意喝啤酒的地方。岛上还有些摊档卖公仔面,虽然没有牌照,“但这么远,边个得闲过来抄牌啊。”陈月维说道。村民的日常所需,都需要出岛添置。

模达湾的基础设施都是六十年代左右铺设的,水、电、网络都来自对面的香港仔。因为模达湾没有讯号收发站,接收不到电讯讯号,打电话只能靠固网或者WhatsApp。

村长陈月维

“所谓的网络讯号,也是从电话固网系统里分出来,所以网速极慢。”村长介绍。

“(政府)说在码头没有办法建公厕,只能建临时厕所,但等了十几年都未有。”模达湾码头在1994年获港灯资助建成,陈月维抱怨道,1997年回归后,特区政府不太关心这里的发展,部分路牌指示也是近年才有。

陈月维表示,“岛上几条村分散在不同角落,每条村的人口很少,政府很难找一个共同地方,为我们建社区设施。”

岛上带小孩的家庭不多,其中一户有两个读小学男孩的妈妈告诉我,每天会接送两个孩子到岛外上下课。在岛上没有任何供孩子玩的游乐设施,也没有别的同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

遇到打风天,尤其是恶劣的天气状况,航班停运,水淹没整个沙滩和通往码头的唯一一条小路,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快乐。被困岛上的岛民开始互相走动,“所有人会凑在一起,看看别人家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特别热闹。”村民说。

模达湾的生态环境好,有个更显而易见之处,就是这里的蛇、蚊、蜘蛛都特别大,虽然常常吓到这里的游客,但是,蛇和蜘蛛本是生态链的最高端,足以显示这里的生态依然相当完整。

遇到打风天,尤其是恶劣的天气状况,航班停运,水淹没整个沙滩和通往码头的唯一一条小路,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快乐。被困岛上的岛民开始互相走动,“所有人会凑在一起,看看别人家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特别热闹。”村民说。

另一方面,关于开发南丫岛南的发展计划从未间断。南丫岛南有两处“具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地点,在规划大纲内属自然保育及海岸保护区,亦是两种受保护动物卢文氏树蛙及绿海龟居住的地方。然而开发商并未停止打这里的主意。

一个名为“博寮港计划”的项目,早在2011年就向城规会提交申请。 发展商为雅居乐及建旺合组的博寮港有限公司, 拟在南丫岛南部的东澳及榕树澳,兴建900个豪宅单位、一栋设有120个房间的酒店,并在海面部分建设避风塘,供500艘游艇停泊。整个计划占地853,520平方米,足有125个标准足球场大。该计划在首轮咨询期内收到2,300份申述,多达四成反对,包括多个环保团体,城规会在同年11月否决。

近年发展商不断提出南丫岛的发展计划,模达湾会不会有天也是目标之一?

2015年开发商再度提交申请,查阅当年的新闻,雅居乐发言人称,总可建面积将缩少14%,单位由900伙减少5.5%至850伙,并会增加更多保育元素,例如扩大保育走廊等,整个项目预计投资逾100亿元。但此后,南丫岛项目又再次归于沉寂。

而另一边,南丫岛的石矿场早已在政府的发展计划之内。前南丫石矿场位于索罟湾北岸,该石矿场于1978年开始运作。在停止开采石矿后,当局于1995年展开绿化修复工程,并于2002年竣工。2012年到2013年期间,规划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就“南丫岛索罟湾前南丫石矿场未来土地用途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可行性研究”进行公众咨询。根据建议发展大纲草图,估计研究地点将会提供约1,200 个私人住宅单位及 700个资助房屋单位,以容纳约5,000人的规划人口。但该项目目前也未见动工,查询相关网站,最新消息截至2014年5月3日。

岛民:就是想与世隔绝

“模达湾这里山路多,平地少,村屋少。”陈月维解释这是为什么模达湾不比榕树湾兴旺的原因。沙滩旁边的楼只有十多栋,如果要去山上的模达新村,必须爬90级台阶。他说,自从1972年推行丁屋政策以来,整个模达湾也只多兴建了十几栋楼。

晚上10时50分是模达湾的最后一班船。“晚上9点的电影都没办法看。”村民说道,我问她,那搬过来岂不是很不方便。她笑笑说,“但搬到这么远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没有人打扰你?就是想要与世隔绝嘛。”我坐夜船离开模达湾,渐行渐远后,只能看见模达湾几盏明亮的路灯,和海对面的海怡半岛30多栋灯火通明的高楼,两岸形成巨大的反差。船开得再远一点,就能更看清南丫岛巨大的山体,而模达湾更是消失不见了。

船再走远点,模达湾慢慢消失在小岛边缘。

上文节录自第12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0日)《淡然自若南丫岛》专题中的《模达湾:乏人问津的南丫之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