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离世欠倾诉对象随时致抑郁 心理学家:要有心理准备面对死亡
家中有动物过世,旁人听了大有可能叫你养过只就算。然而,临床心理学家黄蔚澄却指,动物过世对人的影响,切肤之痛好比丧亲。黄蔚澄有过切身经历,约于10年前有爱犬QQ逝世,当时带著QQ求医之际,一度被亲友忽视狗狗的重要性而感心酸。然而,与亲友离世不同,香港大约有一成住户饲养动物,即是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理解当事人的伤痛。
其后,他与志同道合研究动物离世的人,希望透过学术研究帮助同路人,也借以自我疗伤。研究发现,动物化为灰烬之后,有主人的哀伤因被指为夸张,郁结在心不敢求助,随时因而患上抑郁症。一些主人分享:“讲咗好多次我爸爸都唔系好明,佢觉得将尸体揼去后山咪算啰!不过丢垃圾好唔同,你唔会将一个亲人揼落后山”、“我妈闹我使乜为只兔伤心成咁”、“我屋企人唔赞成我同佢睇医生,成日都话我,点解仲要摆咁多钱落去”。
据统计处数字,香港在2010年有249,400个住户饲养宠物,占全港住户10.6%。根据香港兽医专业发展顾问2017年的研究报告,宠物猫狗数目由2010年至15/16年度的增长率是23%,15/16年度估计有510,600只宠物猫狗,至2019年将增加6.9%至545,600只。
视猫狗如亲人有错?
家庭计划指导会2008年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已婚或同居受访者拒绝生育或再生小孩。两人家庭饲养狗和猫的比例,分别为30.9%和29.1%,较其次的三人家庭分别多5.4%和1.8%。养一个小孩因为教育、租金等因素,开支愈来愈大,不少人宁愿养猫养狗也不愿意生儿育女。渔农自然护理署2010年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视饲养的猫狗为家庭成员之一。
不过,大多数动物的寿命较人类短,平均只有十年多,大家养之前,又有没有想像过如何面对摰亲的死亡?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的副教授及临床心理学家黄蔚澄(Paul)说:“香港人好少谂动物死后会点,一来太多资讯接收,二来连自己退休都谂唔掂,边会谂动物几时死?”虽则夫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但Paul认为由于动物寿命较人类短,家长(他称宠物主人作家长)有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生死,避免情感过份依赖动物,他日会过度伤心致抑郁。
Paul于10年前面对过爱犬离世,过了三四年后,太太决定再养,难道不怕要再面对生离死别?他想了想说:“第一次系好难受,看著牠的情况差得好快,今天盲了,还闻到味,行来行去,过几日已经无法走动。第二三次会好点,要有心理准备,预了牠有天会死。”
研究发现动物离去主人感内疚
过去他一直有做自杀哀伤的研究,爱犬QQ过世后,他答应过QQ,要为香港的动物做些事,于是,他将心理学结合动物研究,包括动物过世对人的影响。研究发现,动物离世的哀伤与不自然死亡的哀伤有相似之处。“不自然死亡例如交通意外死亡,身边人会多了内疚、愤怒、歉意,会不会我做了这件事,牠就不会死呢?面对动物哀伤一样会内疚,家长或会自责疏忽照顾,令动物有病;亦因为动物多痛苦都无法说话,家长要帮牠们决定何时安乐死,权力好overpowering(压倒性),不知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说不定这刻不安乐死,之后会康复?”
质量研究于2013至15年由潘永乐、阮倩雅及黄蔚澄博士完成,团队与31位于过去3年内因动物逝世而经历哀伤历程的家长面谈,部分家长为动物选择安乐死的感受:
“我硬系揾好多位去怪责自己系咪睇错医生,点解唔揾多个医生,点解当时无质疑到。”
“我最内疚就系佢一共打左4针先安乐死,好似一啲都唔安乐,𠮶日到而家系好内疚。”
“我觉得我要负全责,如果我唔带佢去做绝育手术,就唔需要take呢个risk,亦都唔会令佢过唔到麻醉剂,我自己做错。”
“我唔想俾人知道我做咁愚蠢既嘢累死只狗……我知系为咗只狗好,但个结果我真系整死咗佢,我系好痛……所以我唔系好想同人提我只狗死咗。”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高级研究助理喻慧敏说:“我楼下有人只狗离开之后抑郁,现在会在街上喂猫。”Paul接著说:“因为不是人人都有养动物,所以很多人不能分享和理解,有时也会质疑自己是否太紧张,是否自己有问题。我也试过感到愤怒,但别人不明白也是可以理解的。”Paul身为临床心理学家,当年面对丧犬之痛时又会怎样自处?他想了想,缓缓地说:“我喊到癫,我选择同人倾,真系要同人倾。”
哀伤以外,Paul从研究中分析经历动物死亡后,亦带来正面影响,即所谓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有部分家长不再养动物但会做义工,再养的都会更关心和推广动物权益。”记者问,即是像你般,透过研究动物来推广动物友善城市般,也是创伤后成长?Paul扬起嘴角,带点羞涩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