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异想】旺角原名网阁? 香港边个地名系为“擦鞋”而起?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皇后大道是香港第一条命名的道路,诉说的是英殖政府选择在港岛西北岸建设“维多利亚城”——香港第一个商贸中心的故事。早前有政协建议特区政府应从地名和道路名开始,去除殖民政府留下的符号。
香港大学历史系哲学博士、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博物馆专家顾问林准祥,曾研究早期街道命名的历史。他说,很多街名命名反映香港的发展历史,改名反而失掉香港的特色:“香港嘅特色就系,我哋以前系殖民地政府管咗咁多年。我个人嘅意见系唔需要改,因为(更替的)选择唔多,冇乜意义。”
街名、地名的殖民化过程是怎样的?一切由英国人进入香港开始说起。

皇后大道诉说的是英殖政府选择在港岛西北岸建设“维多利亚城”——香港第一个商贸中心的故事。(资料图片/潘思颖摄)

起初只有以英女皇和军人命名

林博士说,香港开埠初期八、九成的地名皆以人名命名,大部分是对香港有贡献的人士,最初以参与鸦片战争的英国军官为主:“因为当时英军嚟到香港,话事权系大过本地政府。”

1841年,英军进入香港海域,测量官开始为山岭、海湾命名,也是地名的殖民地化的开始。香港岛最高的3座山峰以英女皇、陆军歌赋少校和海军柏架少将命名,分别为“维多利亚山”、“歌赋山”和“柏架山”。港督砵甸乍比前者的军阶低,所以其名字亦只能为海拔312米的山峰命名。一年后,英国人为了建设维多利亚城,决定开展第一条道路的建设——“皇后大道”。林博士说,沿著大道而建的街道,以及山岭、海湾、码头,一直没有正式命名,由英军自行命名;直至下一任港督戴维斯上任,为香港首批街道共16条街道正式命名,那些军人自定的街名才被取缔。

这是1845年香港皇后大道的景象。(图片来源:林准祥博士提供)

文人港督上任为拉拢支持 以政客、军人、高官命名

戴维斯并非军人出身,是香港首位文人总督。林博士说,他为了争取香港本地的支持,以英国本土政客、军人和殖民地高官姓名为首批街道命名。依街道的位置和大小,按他们的地位排序命名,如皇后大道向山上发展的第一条街道是士丹利街,代表时任英国殖民地秘书长;歌赋街的横街卑利街代表时任英国首相,阁麟街则以海军司令命名,也有以时任布政司命名的伊利近街。

测量师哥连臣上尉是见证赤柱和石排湾的英文名字改为Stanley和Aberdeen的军官。这是他于赤柱军部办公和住所室内的亲笔绘图。(图片来源:林准祥博士提供)

为何香港仔和赤柱是Aberdeen和Stanley?

街名以外,他定立赤柱和石排湾(即今天的香港仔)的英文名的用意如出一辙。林博士说,当时的赤柱和石排湾是最多华人居住的地区,中文地名最早追溯至明朝,照理英国人应以英语中文音译英文地名为“Chek chu”和“Shekpaewan”,戴维斯却定名为“Stanley(士丹利)”和“Aberdeen(鸭巴甸)”。地名源于时任英国殖民地秘书长,以及英国外相,两者皆为戴维斯的直属上司,林博士解释:“主要系擦鞋,亦都系佢想证明,要将呢两个中国人住嘅地方变得更加文明。”

香港仔的英文名“Aberdeen(鸭巴甸)”源于时任英国外相。(资料图片/潘安奇摄)

从英文译名破解旺角原来是“网阁”

从英文译名当中也可发现一些关于地名有趣的故事。林博士起初为了解开为何旺角的英译拼音不是“Wong Kok”的疑惑,开始研究旺角的地名起源,才发现原来旺角原本称为“网阁”,所以英译拼音是“Mong Kok”。

林博士从一批传道人于1851年向香港牧师郭士立报告传教工作的信札中,发现一封两位传道人报告宣道行程的信件中,写上“网阁”。他翻查旧日照片得出结论,当时的旺角是渔民晾晒渔网的地方,地势稍为高出如平台,因以网和阁来命名:“网系晒鱼网嘅意思,阁因为系高出咗嚟。Mong Kok系好啱,后来经过咁多年,旺角都变左咁多,所以啲人先将网阁都变咗做旺角。”

日常生活作切入点:爱秩序湾嘅人好守秩序?

街名之于日常生活中,对街名有兴趣的不止学者,90后Jon(化名)也为此引起了好奇心,从而研究街道背后的故事,更开设了街史学的Facebook专页:“街名就如一个日常生活切入点,像一个符号去找历史线索”。

“我以前同大部分人一样,见到特别的街名都有一份好奇。例如会想爱秩序湾的人系咪好守秩序呢?鲗鱼涌街啲鲗鱼去咗边?但同大部分人一样,好奇心就到此为止,大个有时间、机会就想进一步认识。”Jon翻查资料,始知爱秩序湾的命名源于爱秩序少校,原来也与金钟有关;当时他管理的军营在金钟,每逢午膳和下班的时间,门口的金色铜钟便会被敲响,因此该区被称为“金钟”。

旺角原名是“网阁”,起源于当时旺角是渔民晾晒渔网的地方,而由于地势稍为高出如平台,因以网和阁来命名。(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会抹走历史吗?

当这些日常能接触的殖民时代符号,如街名、皇后码头、旧式邮筒被时代抹走,Jon担忧下一代不再为此引起好奇心,而历史的消退还影响著未来:“佢地可能会以1997年作香港历史起点,这是关于我们怎么书写历史和未来的事。”

对此,林博士却有另一番看法:“对于研究历史唔系一个问题,有档案存在都可以梳理。(例如)原来而家嘅解放道即系以前嘅皇后大道。冇嘢嘅,抄资料多一层咁解啫。”他解释,更改街道名、地名是政治决定,亦是政权更替常见的做法;例如日治时期的街道也通通改成日本人名,印度孟买在英国治下的Bombai后来恢复为Mumbai:“因为每个朝代都会改,改亦都都唔系太夸张嘅问题,只系值唔值得咁做。”  

改名选择少、引起争拗:值得吗?

他说,更替的选择来来去去只有“解放”、“和平”、“中山”等,比起原有名字失却意义,而且定必引起极大争议:“香港第一条路嘅名就系皇后大道,咁你改咩名先啱啊?你问我一定系解放路啦。我谂香港啲人反台都得啦,你改咩名永远都争拗唔完。我嘅意见就系唔改好过改,因为反正用咗咁耐都冇问题,你何必为咗改名搞出咁多问题嘅争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