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保政策落后 废物回收成本高欠诱因 业界:唯有送去堆填
香港人每日平均掉弃1.36公斤的家居废物,比东京及首尔居民分别高出1.8及1.4倍;可是,纵观亚洲其他主要城市的废物管理,香港要堆填的垃圾仍有52%,而新加坡及韩国分别仅得1%及19%的废物送往堆填区。源头减废、回收早已不是新鲜事,为何香港于垃圾处理方面如此落后﹖
黄颕灏于2013年成立公司,从事环保物料的国际贸易,以及协助本地企业回收货物。当中处理外国的塑胶超过90%,而本地的仅占2%。黄颕灏并非“崇洋”,只是难以收集本地的塑胶。“香港根本冇得做(塑胶),碧瑶(清洁公司)的成效也低。可能一个月只有10吨内,但外国的回收场每个月可做到1000吨。”我们把头探进垃圾桶看看,也不难发现塑胶产品;只是政府多年来的政策难以支援业界回收塑胶。
欠政策推动 人工高、利润低冇人肯回收
据2014年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平均每日于堆填区的废塑料高达1,303公吨,仅次于厨余或园林废物。我们从小就学习“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香港超过8成的居住地方设有回收箱,但回收的数字仍然低迷。黄颕灏分析现时减废效率低的主因源于政策缺乏“生产者责任制”以及堆填税过于便宜。现时堆填区费用为每公吨200元,黄颕灏说英国的堆填区费用高达85英镑,即港币850元。“这完全是商业行为,当堆填的费用那么便宜,为何还要额外花钱回收?人工、地价高,利润低,变相冇人会愿意做。”
此外,他提到北欧早已订立法例,若售价6元的可乐,顾客要承担多2.5元的“按樽费”,鼓励顾客到超级市场回收。“我们细个都有‘按樽’,这些不用教好多人都会做;我觉得香港人的回收意识不比人差,只是制度行了十多年都唔work(可行),别人做到是因为双管齐下——政策加教育,我们是没有政策。”
回顾香港过去20年的废物管理的政策及措施,政府主要透过拨款,于不同界别推广循环再造、厨余回收,如“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社区回收网络”等;而相关的政策则寥寥可数——1998年以优惠租金提供土地予回收业界;2008年修改条例要求住用建筑物的每层均要设置垃圾及物料回收室;2009设胶袋征费以及预计于2019年实施的垃圾征费。
台北推垃圾征废 一年减废六成五
自1990年代起,台北市政府逐步推行减废政策。1995年,台北的人均废物弃置量与香港相约。自1997年实施生产者责任制后,弃置量明显下降。而最大减幅是于2000年至2001年期间,政府推行废物按量收费计划,人均家户垃圾减幅高达65%,余下的垃圾即由焚化炉处理,需要堆填的只得2%。20年间,政府陆续实施厨余回收、垃圾强制分类、限塑政策等,政策及教育双管齐下减废。
韩国以感应器传送每户垃圾量
韩国早于1995年推行都巿固体废物收费,弃置量于四年间大幅减少四成。韩国政府自1998年起集中处理厨余过剩问题,例如厨余回收系统、堆填区厨余禁令。2010年,韩国开始推行厨余按量收费计划,在各地区设置附有电脑感应的刷卡式厨余收集桶。垃圾桶的重量感应能计算当中的重量,再把数据送至政府部门,统计每个家庭每月的垃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