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桥底鞋匠蚀本补鞋帮基层:让人知道鞋烂了可以补
“当客人很珍惜这双鞋,我会想尽办法医好它,蚀本也没关系。”入行廿七年的补鞋匠苏永权,救鞋无数,有的鞋面穿洞、有的鞋底碎烂,甚至被狗咬过。每对鞋,对苏永权来说都是一块瑰宝,即使是再普通的一对白饭鱼,只要有客人想穿著它行山,他亦不惜花时间研究方法修补、改良,最后成功改装一对行山鞋;有时他也会不计较为基层平价补鞋,为的是鼓励别人不要将鞋随便弃至堆填区:“只希望大家知道鞋烂了是可以补的。”
走上美孚行人天桥,隐约会听到楼梯下传出的“叮叮...咚咚...”声响,这是一间陪伴港人逾半世纪的“根记补鞋”。白底红字的招牌,50呎的舖面,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除一张工作台和三张櫈外,补鞋工具和材料、待修皮鞋、运动鞋、高争鞋等,井井有条地堆在每一个角落。老板苏永权子承父业,与太太每天朝九晚七埋首于鞋堆中。苏指,平均每日最多可修补30双鞋,“简单(修补)约5至10分钟即可,如打鞋码;复杂就要花上半日或以上时间才做好,再难的就要花上1、2个月思考如何修补。”
鞋被狗咬烂 修补后如新一样
店舖内每一种工具均整齐放置,而待补的鞋则按“病症”排好,它们多以甩底、鞋争磨损、烂鞋带居多,也有鞋底质料老化要“器官移植”。有跑鞋因摆放数年未穿氧化变坏,鞋底夹心分开三层,他说:“中间有物料已遗失,要如考古般重塑,且保留原形。但传统手艺只用锤子,难以修补,现时配合新技术,用压底机贴合即可。”他也见过被狗咬烂的鞋,“狗好得意,多数咬鞋争和鞋舌,要用同类型皮遮住缺口,再缝线。”
面对补鞋材料贫乏问题,苏永权要从内地、国外寻找合适用料,成本亦较过往贵约一倍。幸好偶有搬屋人士将无用的鞋送至店舖作“器官捐赠”:“好多材料很难找,就靠那些鞋拆下的配件,如各式鞋扣等,储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时下青年人买鞋众多,当旧鞋稍有损坏,宁愿弃置后花钱买新,甚至不知可补鞋,苏永权无奈说:“只要补回少少就可以重新穿很久,既节省数百元重新购买,又可减轻堆填区压力。”
访问当日,是补鞋舖休息日,但仍有客人来补鞋。他说,过往港人收入不多,中老年人士习惯节俭,对旧物尤为重感情,只要补鞋价钱低于原价买鞋的一半,多数会选择修补。他又会向低收入者提供优惠价,曾有穿高低鞋的聋哑人士,因难找鞋匠打鞋码,苏永权便为他打好数个鞋码,原本40元一对的鞋码,最终只收10元一对。
工余时间,苏永权也会上网学习外国补鞋技术,他说除了胶鞋面老化掉落无法修补外,便没有补不到的鞋。而每对“起死回生”的鞋子,若不说,旁人丝毫看不出它们曾动过“大手术”:“补鞋匠就像医生和艺术工作者,救回生病的鞋子,修补后看不出痕迹。”他又会发挥创意,为普通的白饭鱼换上专业行山鞋底,一圆鞋主穿著白饭鱼行山的梦想。
补鞋之际,他也会凭蛛丝马迹推断鞋主职业,若鞋散发浓浓油味,主人应是厨房师傅;而皮鞋面滑溜且干净,鞋底却磨得很薄,对方在写字楼工作,且长时间踩地毡。
在苏永权眼中,传统补鞋技术讲求手艺精,但在时代变迁之下,补鞋业也要与时并进、精益求精,于是他开设Facebook专页,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对于本港传统补鞋业面临后继无人,他苦笑道,“毕竟这行不是干净环境下工作,长期闻鞋油味,也要考虑身体状况。我不介意教人,但以后没有人做也没有办法,只希望大家知道鞋烂了是可以补的。”
保养鞋贴士:
1. 天雨时,可塞报纸吸湿气和固定鞋形;
2. 鞋发霉切忌用湿毛巾擦拭,应该消毒火酒擦拭、杀菌
3. 定期护理鞋,勿将鞋放在太阳底下照射,易导致鞋皮龟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