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本地钢铁厂智能生产降成本 研设电弧炉年将百吨废钢变建材

撰文: 郭梓谦
出版:更新:

政府推出“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将智慧制造及创新科技普及至本地现存工厂。本港老牌公司绍荣钢铁厂绍获生产力局协助,引入机械臂、智能监测与冷却技术,以解决人手日益老化、不足等问题,甚至可以生产符合内地标准的钢材,打开内地市场。公司看准香港电力供应稳定,目标打造香港首个回收再造钢材的电弧炉,以处理本港每年约80至100万吨废钢,重炼成建材再供应予本地使用。

▼1月24日 生产力局推广智慧制造及创新科技普及▼

+3

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助40间本地工厂智能化

上届政府曾就著“工业4.0”,于2020年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将智慧制造及创新科技普及至本地现存工厂;来到特首李家超任内,计划则于上年底易名为“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而政府旗下的生产力局,则负责协助各类工厂智能化、增加生产效率。

生产力局表示,目前协作在港企业建立的智能生产线,一共有67条。其中有56条线正在建立中,涉及40间工厂,行业则包括高端电子产品、食品加工、高强度建筑材料、新兴纳米材料、GMP中成药、保健产品及纺织等;而已完成的11条智能生产线,则包括生命健康及食品。

局方目前亦与20间不同企业,正就合作计划商讨,当中有部分工厂更互有提供制作物料;局方就期望未来5年内,可将合作公司增至超过100间。

+4

绍荣钢铁厂:引入机械臂、智能监测与冷却技术减少成本

局方指,正进行的项目总额超过港币6,600万元,而资助总额约港币3,200万元,当中申请的资助包括“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前称“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可一次获批项目总开支的三分之一或最多1,500万港元,而每次则可同时申请3个项目,合共可获最多4,500万元的资助;另外,政府提供的“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则鼓励企业研究,回赠发展过程的成本。

全港唯一大型轧钢厂、开业超过70年的绍荣钢铁厂,第三代负责人庞心怡表示,生产力局为工厂引入机械臂、智能监测与冷却技术,在减少成本之余,甚至可以生产符合内地标准的钢材,令钢铁厂可在日益稀缺的人手下,仍然能够开拓新市场。

+2

电弧炉炼废钢转为建材 可供应大湾区

庞心怡表示,钢铁厂由昔日做拆船、到转型制钢,未来若要再次转型,则会放眼于设立本港首个电弧炉,将本地废钢回收重炼,而相比目前以传统方式制钢,电弧炉则能有效减低碳排放。她续指,电弧炉自1970年代到现在原理都一样,而香港正好拥有设立电弧炉的两大条件——废铁与电力,而本港每年有约80至100万吨废钢,在原料上绰绰有余,加上供电一直稳定,成为本港设立废钢回收的最大优势,故她希望以香港产生的废钢,重炼成建材再供应予香港使用,甚至整个大湾区。

开业超过70年的绍荣钢铁厂称,未来若要再次转型,会放眼于设立本港首个电弧炉,将本地废钢回收重炼,目前以传统方式制钢。(廖雁雄摄)

专营客制化电路板的PDSTE就指,现时工厂只有一条生产线,故正与生产力局洽商合约,预计透过局方资助,可新设多一条全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期望可增过150%的产能。负责人邓咏诗表示,过去每个客户,可能需要数十个不同的电路板型号,故厂方采取精工制作形式,为客户提供不断修改的服务,当中就全本地生产的高档咖啡机公司Decent Espresso。

+4

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本土市场仍会有市场需求

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表示,现时本港的工厂已不再是跟随传统工厂般追求“低成本、高产量”,而是专注如何提供一些独特产品、服务的“精工产业”。他认为这种方式其实可能更加适合香港的工业发展形式,并在综合科研、工程、设计、服务方面等条件下,工厂可以高档生产路线作招徕。

黎少斌认为,如果只考虑全球工业竞争力,当然难言香港事事有优势,但若然以供应地点与本地市场需求作考量,则仍会有市场需求,因为本土市场往往需要即时得到回应,难以长期依赖其他国家的生产商。

他又指,香港营运工厂的成本虽贵,但通过自动化技术改良产量,仍然具备不少竞争力,而若然要将香港定位成国际创科城市,则需要有应用场景去帮助科研人员实地工作、试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