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的秘密 10个心脏停顿救活3个 医生剖析人工心肺魔力
心脏停顿代表死亡?在未有体外膜氧合器(ECMO;俗称人工心肺)前,心脏停顿人士存活机会只有约3%,但有ECMO后,成功接驳ECMO的心脏停顿人士,存活率高达3成。国际上曾有心脏停顿3个半小时的病人,连接ECMO后最终都可“逃出鬼门关”。玛丽医院成人深切治疗部副顾问医生冼维正,8年前在该院统筹展开ECMO外展服务,成绩达国际水平。他今年获医管局杰出员工奖,感言:“ECMO本身就好像有生命一样,会自己生长、发展。”
“我会问自己,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自己的家人,是否会做同样治疗。如果会,那便正确了。”39岁冼维正分享行医座右铭。他是本港少数已接受深切治疗科及心脏科,双专科培训的医生。他早在2002年已在玛丽医院内科工作,2008年完成深切治疗专科培训。大概2010年,玛丽心脏科又有培训空缺,他抱着“学多啲野”的心态申请加入,当时同时兼顾深切治疗部工作,最终在2012年完成心脏科培训。他笑指当年不断“on call (当值)36小时”的培训岁月,“真系30岁才挨到”。事实上,同时有深切治疗及心脏科专科资格的本地医生相当少,冼维正是其中一个。
2009年,医院管理局在4间医院成立ECMO中心,玛丽医院是其中一间。翌年,该院展开人工心肺外展服务,到其他医院接收心肺衰竭病人到玛丽医院接受ECMO治疗。冼维正在ECMO团队中担当重要统筹角色。
经过心脏科训练,令冼维正更易掌握ECMO的“刁钻”技巧。ECMO操作并非易事,单是为一个正在接受心肺复苏、不断摇晃的病人,从大腿血管插入导管到心脏,已非常考验医生的技巧。冼维正坦言,从心脏科训练学到手感,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技巧传承更多深切治疗部医生,令他们都可以操作ECMO。他便引入了超声波导航方法,令团队更易掌握技术。
冼不讳言:“未有ECMO前,佢哋(大部分心脏停顿病人)基本上会死哂。”他指团队曾经治疗一个心脏停顿逾60分钟的人,在接驳ECMO后最终存活。他相信每一个有份参与的医护人员都被感动,于是又自发去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如何可以更快“出动”救人。在他眼中,“ECMO就好像有生命一样,会自己生长、发展。”
冼说,全球数据显示心脏停顿病人,若成功接驳ECMO,病人最终无事出院的机会是3成,即每10个有3个。而在未有ECMO前,心脏停顿人士存活机会只有约3%。玛丽医院2015至2017年,共有37个心脏停顿病人使用ECMO,最终存活比例是24%,亦与国际数据相约。他表示,正研究ECMO更多不同范畴和可能性,例如在器官捐赠上发挥更多功用,希望更多病人可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