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助侦测故障根源 提升整体建筑物设施管理使用水平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建造业新科技用于布局、设施及施工工序相对复杂的建筑物工程,较用于一般建筑物上更能提高工程效率,故本港不少大型医院近年在施工初期已使用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或简称BIM)技术协助施工。笔者认为技术不但在建造初期带来好处,在医院大楼日后营运及保养上,包括处理故障问题及日后发展计划估算等,其带来的益处更是前所未见。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笔者上文曾提及,本港不少工程虽然在施工时运用了BIM技术,但部分似乎流于“交功课”式应用,未能完全领略到BIM技术的精髓及带来的真正好处。BIM在布局或工序特别复杂的大型医院等建筑物中,其好处更显注,如在施工初期,若建筑物牵涉不同类型的机电及屋宇装备设施,及需要安装的先进医疗仪器越多,科技运用能越容易协调不同图则或系统的工程,利用BIM的可视化模拟和管理,量化建筑及促进新颖的评估与施工规划。

另外,技术亦能让工程人员提早预视建筑物落成后情况,如进一步感受到医院室内的灯光及颜色等;更能检视医疗流程,有需要时可作更改以达至更高效率运作,令交付更畅顺,医疗设施便可尽快提供予有需要人士使用。

笔者倒想起数十年前,当时建筑科技尚亦未推陈出新,曾有大型医院在工程期间,被发现不少后勤服务系统或机电冷等喉管设施的设计与实际安装位置出现“碰撞”,原来当时承建商只过分简单地将不同设施的平面图“重叠”起来去制成总施工图,令设施无法互相协调,最终需花额外时间及成本去纠正,不但浪费了资源及增加工时,据报事件亦令承建商卷入诉讼,可谓得不偿失。笔者认为,若当年已有类似BIM技术预设便不会出现同类问题,一旦承建商施工时遇上任何状况,亦可轻易进行修改。

不过,其实很多人对BIM技术其中一样最大的益处并不甚在意或未有深入了解,就是技术有能力将大楼营运系统强化及令设施管理提升达至更高水平。首先系统会把设施虚拟化再“置于”大楼立体图则内,根据电脑估算自动预留足够机房或喉管等空间作维修及保养,甚至预留位置作建筑物扩建时加大容量之用。另外,大楼亦可在施工时预先在不同位置加入物联网传感器(IoT),一旦设施出现故障,可透过检测传感器连接设BIM电脑系统作出即时处理。例如,若大楼出现停电或水喉爆裂情况,系统可即时在立体视像中显示所检测出的停电、漏水,甚至故障位置、被波及的范围等,令工程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运作情况,尽早作出复修,减低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除了一般大厦日常管理及维修,BIM技术的特别之处是可预先为医院进行使用流量模拟或测试,预计出大楼使用量达至高峰时的情况而作出不同预案,甚至为医院建筑物未来的扩建、加建或改建不同计划作估算。例如诊疗区域设计能透过BIM对不同时段门诊量及就诊时间等数据进行数码模拟演算,断定诊疗区容量的足够性及合理性,以便作出优化,令医院使用者有更良好的就医歴程与体验。

笔者在早前新冠疫情期间,曾使用BIM技术去协助设计以组装合成兴建的高规格隔离病房,更透过系统制成的数码化图像去预测污染物在楼房高处排气口的流向,以了解管道是否对传播病毒有相关影响。其实本港已有不少兴建中的公营医院全面使用BIM技术,当中亦有配以组装合成技术兴建,期望令医院往后管理更有效率,相信有助减少维修保养工程对使用者的影响,亦可为日后的扩充计划等做最佳准备。但业界要留意的是,管理所需的BIM模型不但要拥有足够支持运营的数码信息,亦要设立能够方便地管理、修改、查询及调用信息的系统,期望业界能多善用BIM技术,提升工程质素之余,亦能提高长远整体医院大楼工程设施管理的效率,令患者与医护都获益。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