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青少年|因母亲“错爱”受伤害 盼成喜剧演员为他人带来欢乐

撰文: 邓宇诗 容嘉仪
出版:更新:

青协今日(8日)透过“中电新世代.新动力奖励计划”表扬20位迎难而上的本港青少年。他们当中多人来自破碎家庭,遇到不同问题,在屯门加拿大神召会嘉智中学中五生陈芷宁及区展瑄,不约而同都因母亲“错爱”而受到伤害,他们最终找到专业人士帮助,解开心结,以积极态度规划人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其中区展瑄盼成喜剧演员为他人带来欢乐。

青协“中电新世代.新动力奖励计划”7月8日公布20位得奖青少年。后左起:彭利潍、潘炜扬、叶浩明、周智璇、黎天朗、黄芷晴、区展瑄、陈芷宁、谢𬀩晙、张桁叡;前左起:许雅琪、梅蓝妮、张映桐、曾悠、青协总干事何永昌、行会成员高永文及中电企业发展总裁庄伟茵、唐佳慧、段志慧、陈晓娟、关可烨、倪澄。(林霭怡摄)

两母女爆冲突 母亲曾拿刀要一同轻生

陈芷宁的母亲自少对她要求极高,在“以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观下成长,令她自少在学业以及舞蹈方面拼命追求成就。虽然她入读了心仪中学,但因成绩追不上同学导致她学业压力大增。除了学业外,长期练习跳舞的陈芷宁,身体亦出现劳损,需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令她无法参赛。

祸不单行,在芷宁压力大增之时,身边亲人离世,她亦患上了抑郁症,出现幻听及轻生念头。疫情期间母亲情绪不稳,导致芷宁与母亲不断起冲突,母亲甚至曾拿刀表示要与芷宁一同轻生。

教会朋友及导师开导 与妈妈重修关系

芷宁起初不愿向人求助,幸得教会朋友以及导师的开导下,愿意转校并重新出发。在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下,接纳自己的过去并学会爱自己。除此之外,她更学会在负面情绪出现时鼓励自己并主动寻找同学协助,令她逐渐脱离恐惧以及不安。

学会接纳自己的芷宁主动与母亲修复关系,更因投入校园生活,考获全班第一。她未来希望入读兽医课程,拯救不同的动物。

陈芷宁(前左)及区展瑄(前右)都曾因母亲“错爱”而受到困扰。(林霭怡摄)

母因家暴压力 把儿子打到要入院

今年就读中五的区展瑄小时候曾被父亲以暴力对待,母亲虽然疼爱儿子,但亦因压力打伤他并而需入院治理。最终被送往寄养家庭暂住,因与家庭关系不好,令他在就读小学时心情低落,屡受老师批评,更劝喻其他同学孤立他,备受欺凌,他的想法变得负面和自卑。

升中后,由于父亲再次对家人施以暴力,令展瑄再次被安排入住位于九龙的庇护中心。展瑄每日需要每天由九龙乘车到屯门上学,令他感到身心疲倦。

立志成社工促进家庭沟通磨合

虽然展瑄遭遇家庭暴力以及校园欺凌,但未有怀恨在心,反而透过教会服事建立自信,学会珍惜以往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时光。展瑄希望日后可以成为喜剧演员为他人带来欢乐。同时,他立志成为社工,促进家庭沟通磨合,避免重现昔日双亲因相处不善而关系破裂。

▼7月8日 青协颁奖予20位逆境自强青少年▼

+7

照顾中风父 理解父情绪病发而拿刀伤害女儿

“有名有姓系咪就代表有一个完整嘅自己”,在天主教南华中学读中五的周智璇是另一获表扬学生。“我嘅成长好似一条玻璃珠手链,当我以为我串好既时候,但佢突然断咗,啲珠跌到成地都系。”

她本与父亲相依为命,但爸爸因中风不能自理而入住老人院。智璇想起昔日父亲早上6时起身送她上学、煮午饭,理解及体谅父亲当时患上躁狂症及妄想症而拿刀伤害她。她现时入住儿童之家,当中的姑娘视之如己出,“佢拯救咗我”,但亦难掩其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之感。

玻璃珠手链上每粒玻璃珠都是由这里生活点滴而成。因高中课业繁忙又参加学生会,智璇离开了这个暂时的“家”。但朋友轻生,令智璇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连悲伤感觉都feel唔到。”被精神科医生判断为徘徊于躁郁症的边缘,服药虽调节情绪却难愈内心“孤独病”,“我好想要一个家!”尽管她未解决自己课题,但她依然选择相信爱自己及爱身边的人。

她认为成长不应局限于环境的限制,而艺术更能让她跳出悲伤,未来计划投身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