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青少年|独自生活中四生月2000元使费 穷得吃同学剩菜有领悟

撰文: 容嘉仪 吕颖姗
出版:更新: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今届青协“中电新世代.新动力奖励计划”20位得奖青少年中,他们年纪小小已面对困境,但在逆境中自强。出生于破碎家庭的中四生谢𬀩晙,自小就入住寄宿家庭,就算两年前谢𬀩晙亲戚短暂回流香港,接回其同住,但一日三餐及生活事务仍需自行处理,故有时为填饱肚子,甚至会吃同学剩余的饭菜,有时当也会自我埋怨:“点解人哋有钱食饭,但我冇…….”

就如“半杯水”哲学,半空定半满取消个人看法。他心态改变后,不认为吃剩菜是一件羞耻事,相反觉得减少食物浪费是好事。

+1

在寄宿家庭与20多个小朋友同住 铺地垫睡地上

父母离异,母亲在内地居住,在佛教善德英文中学就读的谢𬀩晙自小缺乏父母陪伴,小一起入住寄宿家庭。在寄宿家庭生活的日子并不美好,他需与20多个小朋友同住,空间窄小,亦加上没有书台做功课,只能铺地垫睡在地上。因性格内向及自卑,同住小朋友觉得他难以相处而孤立他。

两年前谢𬀩晙有亲戚短暂回流香港,暂时接回其同住,生活似乎出现转机,惟其一日三餐及生活事务仍需自行处理。谢𬀩晙靠著母亲每月只提供的2,000元生活费,支撑生活不同的开支,包括一日三餐、交通及杂费,每日上课来回20至30元的交通费,使生活更为拮据,甚至有时午餐也买不起,只好问同学会否有剩饭剩菜充饥,有时也会自怨自艾。

点解人哋有钱食饭,但我冇…….
谢𬀩晙

面对生活种种不如意,谢𬀩晙一直感到孤单,亦曾埋怨世界对自己不公平,甚至觉得绝望及自己不值得被爱,压力亦逐渐增加。幸好,后来𬀩晙找到同为“沦落人”的视艺科老师,因有着与他相似的童年,明白虽然改变不了原生家庭的状况,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学懂感恩及接纳自己的“缺陷”。

老师以自身经历开解𬀩晙郁结,又赠送绘画器材,令𬀩晙接触艺术绘画以抒解自己对现实的郁结,故想成为数码插画家以分享自身经历,以画作疗人。

他其后开始专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如好好照顾自己、学习平均分配生活费、专注学习,更因而成功考入精英班及 发展艺术才能。谈到未来的梦想,他希望将来可以成为数码插画家并制作绘本,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和帮助其他正在迷失自己的人,让他们找到“走出去”的力量。

同样因因特殊的家庭原因,与父母关系破裂的元朗天主教中学中四生段志慧,被社会福利署安排于家庭宿舍居住。她入住位于柴湾的宿舍,每天需于清晨起床,长途跋涉到位于元朗的学校上课,在无亲人的照应下,亦既要兼顾学习,同时在宿舍学习独立生活,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细节。

不过,她没有感到绝望,反而抱著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更心里常自勉说,“身处逆境便要战胜逆境,要走出困难便要面对困难。”她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开展自主人生,有一天能“破茧成蝶”,更在校外更获得“阅读奖励计划”金奖,并完成咖啡知识及调制基础课程。

洁心林炳炎中学中五生倪澄则生长於单亲家庭,父母早已离异,自此跟随母亲生活。由于母亲身体健康一直欠佳,未能稳定工作,倪澄每天只能于舖在地上的床褥上睡觉、做功课及温习。母亲更在疫情期间失业,令倪澄一度甚至付不起购买防疫用品及上网课须用的上网费用,而感到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不过,在社工的支持下,她慢慢体恤到母亲的困难与辛苦,认为自己的经历是成长必经一部份,应勇于面对生活困境。

另一名出生于破碎家庭的曾悠,末来则希望能成为老师,回馈社会及教育下一代成为更好的人。曽悠的母亲在她两岁时离世,故自小便需照顾长期病患及精神病患者的父亲,末能经历如一般小朋友般无忧无虑的生活,甚至觉得“家”是一份压力,经历著“过山车”般的生活。

在疫情期间学校改为网上授课,曾悠需要兼顾学习及照顾父亲,亦令其和父亲之间开始出现更多磨擦。为改善现况,曾悠主动找老师倾诉,并在得到老师及社工的开解后,开始接受不同的辅导服务,令她学懂与父亲相处的方法,关系亦有所改善。曾悠指现时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选择随遇而安,“无论开心和不开心都仍需要过日子,倒不如选择开心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