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消费券仅15%流入饮食业逊去年 黄家和:疫下食肆转型缩规模
疫情袭港近两年半,饮食业界首当其冲,餐饮联业慈善基金今日(19日)发表研究报告指,疫情下食肆“大洗牌”,年轻人投资的小型食肆和咖啡店等,大型酒家等亦“拆细”,转型为中小型酒楼,以应对限聚令的冲击。研究又发现,饮食业就业人口较疫前大跌逾15%,需要投资新科技才能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促请政府提供支援。
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又指,今年首付派发的5,000元消费券,仅令业界有多15%收益,较去年大跌一半,相信市民将消费券花费在日常必须品上。
▼5月5日 食肆每台人数调升至最多八人一台▼
餐饮联业慈善基金联同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旧生会进行《2022迈向餐饮业新常态》研究。研究在去年7月至10月进行,收只了657份消费者和506份营运者和业界从业员问卷。
研究分为三个范畴,在市场方面,调查显示,消费者对餐饮卫生要求变得更严嘅苛,惟他们对食肆环境、员工和外送人员卫生的满意度均只得15%左右。
在营运方面,餐饮劳动力持续流失,去年第三季的就业人数跌至21.75万,较2018年市道畅旺时大跌15.6%,同期的餐饮机构单位数目亦下跌5.15%,惟跌幅远低于就业人口,显示该业界的就业人口不易回复至正常水平。
研究认为,餐饮业动劳人口流失的其他一个原因,是薪酬福利落后其他行业。截止去年9月,酒楼或餐馆接待员平均月薪为16,875元,与司机(18,793元)和建造业(20,000元)有至少2,000元差距。81%受访营运者同意引入科技应对人手短缺的问题,惟他们却对大额投资却步,并认为政府欠缺支援。
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指,最新数据显示,餐饮业劳动人口已跌穿20万大关,失业率升至11%,较2月的数字再挫近3%。他又提到,业界去年营业客只得约920亿元,较2018年的近1,200亿元大跌约两成,今年首季的营业额更只得150亿元,促请政府在收紧防疫措施时,应平衡各行各业的影响。
研究亦发现疫情下出现新营运模式,包括零售化、电商化、微小化和全时段。建议政府协助推动餐饮业全面革新,包括推出“智慧餐饮”专属发展基金。
至于食肆的营业模式的改变,黄家和提到,疫情下不少餐厅减少规模,新晋食肆亦是以小餐厅、咖啡店、特色餐饮为主,投资者亦是年轻人,大型的食肆,如一两万呎的酒家疫情下无法做婚宴,已挨不住,无奈结业,部份大型食肆卷土重来便将食肆“拆细”,规模大幅削减至两三千呎,他忧虑仍然苦苦坚持的大型食肆日后再无力经营。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主席谢宝达称,疫情下不少食肆转型做外卖,令业界要投资在科技和依赖外卖平台,惟外卖生意竞争白热化,他有份创办的“鸿福堂”则要由无座位堂食,反转型做凉茶咖啡店,增设座位才能加强竞争力,形容食肆转型是疫后新常态。
黄家和又提到,今年首付消费券上月发放后,仅15%流向饮食业界,较去年的三成减少一半,他认为即使在放宽堂食限制下,食肆在第二期消防券亦只能享受总额的25%,估计市民主攻日常用品,而非额外开支,但他仍希望政府可在换届前推出第二期消费券,帮助食肆复苏。
至于对于饮食业界的前景,他认为第三阶段社交距离措施放宽后,食肆生意额已回复至疫情前的85%,预料全年生意额可贴近1,000亿元,将会是爆疫以来的高峰。
黄家和又提到,今年首付消费券上月发放后,仅15%流向饮食业界,较去年的三成减少一半,他认为即使在放宽堂食限制下,食肆在第二期消防券亦只能享受总额的25%,估计市民主攻日常用品,而非额外开支,但他仍希望政府可在七月换届前推出第二期消费券,帮助食肆复苏。
至于对于饮食业界的前景,他认为第三阶段社交距离措施放宽后,食肆生意额已回复至疫情前的85%至90%,预料全年生意额可贴近1,000亿元,将会是爆疫以来的高峰,惟在欠缺自由行和海外旅客下,仍未能追上疫情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