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过程繁复 揭SEN、“有限生”欠保障 家长路更难

撰文: 廖洁然
出版:更新:

记者读书的年代没有特殊教育需要(SEN)这个名词,一度担心会令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被歧视;惟没有“标签”却很难向政府争取有系统而庞大的支援。
融合教育已推出20年,政府理应做得更完善,好让“标签”能发挥作用。但《香港01》调查却发现SEN校内校外还是支援配套不足,家长得靠自救自保。看来本地不立特殊教育法,SEN生及家长的路只会更难行。

根据教育局提供的数字,截至2015/16学年,全港有SEN生4.1万人,但数字未包括仍在等候评估的怀疑个案。(梁鹏威摄)

截至2015/16年,全港有4.1万个于中小学就读的SEN生,未计就读幼稚园、未确诊以及家长知情不报的个案;若SEN生在校内外得不到保障,受影响的学童人数也会是相当多。

《香港01》早前调查“教育心理学家”周锦强,亦因校外服务无保障而起,然而调查并不易,因为香港心理学会不是法定或政府机构,管理者都是在职的心理学家,即“兼职义工”;要查询亦没有“热线”可以打;会内没有成熟的查册制度,再加上会员是自愿注册或入会的,换言之,网上会员名单若没有“目标人物”,却不等于该名人士没资格。

那,学会不是比对一下注册要求和目标人物的资历,就可自行判断吗?学会指,实际审批过程还要细阅颁授学位的大学品质、课程性质、及所修学科等。

不过,若不是专家,根本无法分辨一个课程是否合规格,从而判断一个教育心理学家是否合资格;家长亦不是记者,现时的查册制度,根本无法保障他们。

 

虽然非学会会员未必不合资格,但教育局建议家长,雇用相关专家前,应参阅学会教育心理学部及临床心理学部所列的会员名单。(梁鹏威摄)

调查亦意外发现,“有限智能”生不被教育局承认为SEN,校内没津贴、调适,亦因为没有政府“正名”,坊间也很少人留意到他们的需要。他们是被学界、政府、社会遗漏了的一群,这说法准没错。

教育局坚称“有限智能”生可获SEN生津贴,不过无论文件、中小学前线经验中,亦找不到任何有限智能生可如一般SEN生般获津贴的蛛丝马迹;极其量,只有部分有限生因成绩够差得有两科成绩40分以下,可循“成绩稍逊”生取得津贴。

然而,截稿前教育局仍未有解释为何有限生有津贴,却未能从文件中找到相关数字,甚至只字不提“有限智能”,情况似乎连局方都不太清楚“有限智能生”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