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推价值观教育课框 增培育“勤劳”态度 学习“爱国爱港”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教育局今(30日)公布中小学适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架构按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编订,新增“勤劳”为第十个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又强调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建立国民身份认同,明了身为中国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
架构列举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比对现有指引,在中四至中六的高中阶段,原列明“认同法治和尊重人权对社会的重要”,新版本删去“尊重人权”,改为“自觉履行公民责任,以大众福祉为重”,又提出要学习“爱国爱港”。

教育局今(30日)公布中小学适用的“价观就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文件截图)

应以国家福祉和社会共同持守正面价值观思考判断

课程发展议会于去年12月成立“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跟进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报告建议,在学校优先推行价值观教育。常务委员会按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编订。

教育局今日发布89页的“价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文件内容提及,价值观影响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取态,作为人们判断对错、抉择取舍及行为态度背后的标准和原则。当要作出“应不应这样做?”或“这样做对不对?”的决定时,不应单纯考虑个人立场和看法,也应以国家的福祉和社会共同持守的正面价值观,作为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价观教育以中华文化作为主干,贯通不同跨学科价值观教育范畴,如品德及伦理教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包括《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体及资讯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权教育等。

架构加入“勤劳”为第十个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资料图片)

加入“勤劳”价值观 培养“乐于劳动”

架构加入“勤劳”为第十个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称随著社会富裕,一些恶习和坏风气,如侥幸心态、懒惰、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逐渐形成,对青少年带来负面的影响。

文件建议,集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动手动脑、体验实践、出力流汗,体谅和尊重劳动阶层,让他们藉劳动及服务锻炼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勤奋和乐于劳动的美德,成为有生活自理能力、勤奋向上、有责任感及坚毅精神等质素的新一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另外,架构又强调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协助学生从小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欣赏中华文化及传统价值观、尊重国家象征和标志(包括国旗、国徽、国歌)、认识《宪法》和《基本法》的重要性,建立国民身份认同,明了身为中国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

(资料图片)

学习期望删“尊重人权、批判思维” 加入“爱国爱港”

架构列举中小学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比对旧课框,在中四至中六阶段,在社会及国家生活范畴,原列明学习期望是“认同法治精神和尊重人权对社会的重要”,新版本删去“尊重人权”,改为“认同法治精神的重要,正确行使基本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同时也自觉履行公民责任,以大众福祉为重。”

至于旧课框指,“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维,认识祖国现今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新版本则删走“批判思维”,改为“以理性和多角度,认识和关心国家社会、经济、安全、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新课框除保留“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愿意承担改善国家和人民福祉的责任”,亦加上“爱国爱港”。

学校可依据课程指引,发展具校本特色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不会局限于特定课程,可透过不同学科的课堂内外学习。至于有建议提出国民教育、国安教育或性教育等独立成科,教育局在文件指,不同意简单地以课时多寡,或学校是否开设独立科,而判断价值观教育的推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