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必”谭得志案 控方专家:政治语境明显 香港人加油可属煽动
人民力量成员谭得志(快必)涉去年多次摆街站时发表煽动言论,包括多次提及“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口号,被控14项罪名。案件今(18日)在区域法院续审,控方专家证人岭大历史系教授刘智鹏继续作供,刘在回答提问时提到,在反修例事件的背景等政治语境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即使是“香港人加油”都可带有煽动的意味。
失去了才会想恢复
岭大历史系教授刘智鹏下午接受盘问。辩方大律师蔡维邦盘指,“光复”一词在香港经常被使用,如“光复上水”明确针对水货客,不满他们大规模、长时间占用社区的空间及设施,故此“光复”非指失去了的地方,只是不想再被外人滋扰。刘不同意并指叫口号是因失去了上水才会想恢复。
控方早上播梁天琦片段时法官陈广池一度叫停。(详看下图)
香港人加油可带煽动意味
蔡随即指出,其实“光复”只是作为名称,呼唤市民示威、投诉生活被滋扰及不安宁。刘不同意说法,他认为很多词汇都可以表达这意思,如抗议、反对、不接受等,这些词均在香港使用了很久,不需要光复。刘又称,一旦使用“光复”,就代表欲取回已失去的。刘在盘问下同意,在如反修例事件的背景,或非常明显的政治语境下,即使是“香港人加油”、“没有暴徒只有暴政”等,都可具有煽动的意味。
辩方专家指刘报告欠全面
辩方亦传召了香港大学语言学教授梁晓姿,以专家证人身份作供,梁批评刘在报告中就“光时”的描述有欠全面,主要著墨历史性资料,对于1950年后的资料参考较少,只有梁天琦的参选言论及721中联办事件。而根据Google Ngram 语料库等,“光复”一词于1940年代被广泛使用,但在1960至2000年间却很少被使用。
历史用法未必符合现代社会
另梁不认为历史上的字眼和意思,对了解涉案口号有任何帮助,陈官随即指出中文源远流长,每个字的意思一定有历史基础,质疑没有历史背景如何会有当代意识。梁解释指,历史上的用法未必符合现在,若当代工具及基本意识已可供我们了解已足够。
光复可针对改善制度
提及“光复”一词的近期用法,梁指出以往有上水居民发起“光复上水”抗议“水货客”的滋扰,政府事后亦有积极回应,梁因而认为“光复”有针对不同的社会事件,改善、制定、改变此状况的意思。涉案的语境下,“光复香港”可以是指“将一连串未清楚指明的社会问题从政治事件中解放出来”,但这亦非说“光复”不能有刘所指的收复已失去领土的意思。
被告谭得志(48岁)否认发表煽动文字、煽惑他人参与未经批准的集结等共14罪。
案件编号:DCCC927、928、93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