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倡每人派10万以终身学习 促港府按产业发展改革教育
团结香港基金今日(15日)发布新一份教育及青年政策研究报告,指香港持续学习参与率多年来停留20%,大幅落后于新加坡的49%,而香港持续进修只占整体教育开支约0.5%,比例少于英、德、新加坡等地平均4.9%。
报告建议政府统筹官商学三方,就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订立蓝图,设专责部门检视现有教育制度及提供终身学习机构的定位,鼓励港人终身学习,提升竞争力;同时向18岁至65岁市民提供10万元终身技能发展补助金,修读与专业发展相关课程。
报告另建议中港两地加快设立大湾区资历架构互认机制,增加跨境培训及就业机会。
团结香港基金新一份教育及青年政策研究报告《跨界人才政策、产学资历互通》,建议政府考虑大湾区等毗邻地区经济环境,预视技能需求;可提供财政诱因,鼓励业界参与课程设计、营办及审批过程,由院校提供相应课程、职场学习经验。同时改革资历认可制度,考虑将微证书、企业内部培训与院校学分、微学士、微硕士等学术资历挂勾,将资历认证、就业能力及学术要求结合。
黄玉山:年轻人不能一劳永逸因学界与职场存在错配
香港研资局主席、都会大学荣休校长黄玉山形容,年轻人毕业后不能“一劳永逸”,学界与职场存在错配问题,香港持续教育工作不足,难保持竞争力追上发展,“廿几岁毕业,做到六十几岁”;且香港社会轻视技术教育,有需要检视改进,包括改善优秀技术人员薪酬。
10万终身学习补助非“全民派钱” 港府有能力承担
团结香港基金建议港府向每名成年港人提供10万元作持续学习之用。团结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凯杰解释,10万元是参考海外持续进修占整体教育比例来计算,而参考香港推行持续进修基金经验,少于一成港人会申领,加上政府会规限课程及名额,并非短期内作庞大支出或“全民派钱”,相信港府有能力承担。香港工时长问题普遍,他建议港府考虑为有需要雇员提供因持续进修引起缺勤的薪金补贴。
港府近年大力鼓励港人到大湾区发展。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陈仲尼说,评审局正著手探讨大湾区资历互认,但粤港澳三地行政架构及文化有别、一时间难达共识,相信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才有望推进。他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有必要吸纳世界各地及内地人材,倡粤港澳由个别行业试行,逐步接轨;至于本地则由资历架构入手开始,如向需要持续进修、储时数或分数续牌的专业人士入手,促进课程与职场互认互通,长远减低“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情况。
香港职业训练局执行干事尤曾家丽直言,难改港人家长期望子女升大学的风气,但近来愈来愈多年轻人有意到在内地发展,相信三地资历互认亦有利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