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人比较中、英、德疫下生活日常 叹封城时犹如死城 港较正常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的“常态指数”,指香港人的生活已较疫情爆发之前更为“正常”,评分高于其他49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排名榜首。
《香港01》访问了三名曾在香港生活,疫情期间又曾于外地居住的港人,分享她们在内地、英国和德国的见闻,“比拼”何地生活较为正常。
她们都认为,内地、外国都曾经因疫情大爆发而“封城”,“死城咁嘅状态”,在寒冬中即使想买双雪鞋即时保暖,也是不可能的愿望,只能在网上订购;相对之下,香港在疫情最严重时也无“封城”,生活正常得多。她们又指,现时疫情稍缓,不同地方亦已逐渐复常,英国更已“大解放”,距离“正常”并不遥远。
系列报道:《经济学人》评香港“生活正常度”达疫情前水平 50地区中排第一
新冠肺炎|学者认同港人部分生活复常 惟聚集、通关等禁令仍未撤
家庭主妇唐太(化名)表示,去年1月内地疫情爆发时,她与子女身处广东省惠州市,虽然当时疫情不严重,但政府不准居民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她须遵守规例“足不出户”4个月。去年6月她返港生活,期间本港爆发第三、四波疫情,她称即使当时香港疫情严重,部分场所停业,但气氛不会过于紧张,也可间中行山。
今年2月唐太回内地过年,却经历了痛苦不堪的一段隔离期。她和子女被分配到一间装有防盗网的酒店检疫,自觉像坐牢一样,“整个人都黑暗了,很压抑,好想哭,情绪很波动。”
酒店亦不容许他们于网上买水、水果等物资,所提供的膳食定价亦不透明,“他们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她带同年幼子女检疫,按当时的政策毋须在酒店检疫14天,可回家隔离,但她却受到不公平待遇,她锲而不舍,每天追问有关部门,才得以在第11天被安排回家。
▼《经济学人》“常态指数”全球排行榜▼
港人回内地感生活正常 不需戴口罩
不过,当时内地疫情已受控,检疫后她可到多地游玩,包括贵阳、广西、海南,亦不需戴口罩并享受自驾游,生活正常得像疫情未爆发前一样。今年5月她再度返港,直到现时,她认为虽然内地偶尔会爆发地区性的疫情,但政府透过严厉的防疫政策,例如要求市民强制检测、接种疫苗等,都能迅速控制到疫情,令市民生活回复正常。
本身在港从事传媒行业的Koey在今年2月前往英国“工作假期”,当时正值英国封城,她直言伦敦是“死城咁嘅状态”,只有超市可继续营业,“街上面无咩人,最多只可以去公园,同埋去超市买𩠌。”幸她当时找到可以留在家中的自由工作(Freelance),赚取到生活费。
▼疫情爆发一年多,港人曾经历的“不正常”生活▼
英国由今年4月起陆续解封,容许食肆户外部分设堂食,直到7月19日“自由日”,政府撤销所有与防疫相关的规定,酒吧、夜店重开,市民在多数场所不需再戴口罩,聚会不设人数限制,英国人都狂欢尽兴,一切像回复到疫情未发生之前。
Koey认为,在疫情最严峻时,英国较香港“不正常”,但现时与香港已相差不大,而香港亦非完全正常,例如食肆仍划分多个类别,设下不同限制,部分场所更需接种疫苗后才可进入。但她认同香港防疫政策较英国严谨,有效令香港确诊和死亡数字保持在较低水平。
▼全球整体、香港、中国、英国、德国的“常态指数”比较▼
而另一位港人刘小姐就在去年10月,由香港前往德国埃尔福特读书,回想起未封城的德国,她不禁叹道:“我当时唔知幸福咁快就完结!我只系去咗一次餐厅、饮咗一次咖啡、去咗一次博物馆…德国喺11月就封城啦。”封城后的市面冷清,只有部分商店仍能营业,更数度宵禁,连德国人最重视的圣诞市集和派对亦不再举办。
德国封城 买雪鞋也要网上订购
寒冬袭来,刘小姐却无法买双雪鞋保暖,只能在网上订购,再自行取货。她亦失去校园生活,课程全改为网课,无法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
今年3月,虽然书店及花店重开,但她坦言“最难挨”的是食肆不设堂食,“喺香港𠮶阵几乎日日出街食饭,无得去餐厅7个月,系我人生纪录!”幸6月起餐厅、市集、博物馆陆续重开,学校亦安排了户外上课,她的生活逐渐复常。不过,德国各个地方政府解封步伐不一,视乎当地感染数字等因素而定。
刘小姐认为,香港人自己的防疫意识比起政府政策更为严谨,德国人则重视个人自由多于防疫,心态不同。她又指,疫情后或有人摒弃以往做法,不再追求“正常”,“可能有公司而家好重视健康,觉得员工在家工作都OK,系咪一定要所有人都返公司先叫正常?”她认为,《经济学人》所指的生活正常度只属一项指标,但未必是人人都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