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评香港“生活正常度”达疫情前水平 50地区中排第一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底率先在中国武汉市爆发,随后肆虐全球,至今历时逾一年半,累计逾二亿人感染,四百多万人不幸病殁。这场世纪疫症打乱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重创经济活动,不少人心中都抱有一个疑问:世界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自创了一项“常态指数”,以八个项目去计算人类生活的正常度,并设定100分为疫情前的水平,结果发现全球现时平均分是69,生活正逐渐复常。当中香港更被评为101.3分,意味著目前香港人的生活正常度已经超越了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在50个国家或地区当中荣获第一名。

系列报道:新冠肺炎|学者认同港人部分生活复常 惟聚集、通关等禁令仍未撤

三港人比较中、英、德疫下生活日常 叹封城时犹如死城 港较正常

《经济学人》“常态指数”的平均分及8个项目的最新评分。 (网站截图)

《经济学人》设计了一项“常态指数”,持续追踪疫情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并每周更新一次。指数由八个指标组成,分别是公共交通、交通挤塞程度、航班数目、市民外出时间、电影票房收益、体育活动出席率、商店人流、办公室使用程度。《经济学人》称,指数覆盖世界50个大型经济体,即反映到全球四分之三人口的情况。

港人生活逐渐回复正常,街上行人亦如疫情前一样多,只是口罩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日用品。(资料图片/廖雁雄摄)

“常态指数”将疫情前的水平设定为100分以便比较,去年3、4月时指数暴跌至只有35分,是疫情爆发一年多以来最低,原因在于当时很多国家都实施严厉的限制措施。指数其后逐步上升,今年7月底时平均分是69,反映世界各国正在复苏的道路上迈步向前。

▼《经济学人》“常态指数”趋势图 :全球整体情况▼

+4

零售业复原最快已接近疫前水平

在各项指标之中,复原得最好的是“零售”方面,《经济学人》指出,虽然速递成为疫情的重要特征,但实体店仍有存在的必要,而零售业由去年中开始便强势反弹,最新评分达到97分。其次是“外出时间”,去年4月市民的外出时间减少20%,但很快便重回升轨,目前有96分,十分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经济学人》“常态指数”趋势图:香港情况 ▼

+4

《经济学人》表示,公共交通在疫情爆发初期便迅即回升,惟航班数目就受到政府限制而仍处于低水平。疫情下不少人改为使用网上会议工作,减少留在公司的时间,影响到办公室的使用率。而电影院、体育场地关闭,相关的活动一度完全停顿,现时虽然正缓慢地回复,但《经济学人》直言电影业可能永不能“完全复原”。而与“正常”相距最远的便是“体育活动”,最新得分亦只有19分。

▼《经济学人》“常态指数”全球排行榜▼

香港排名第一 马来西亚疫情严峻包尾

根据7月底一期的数据,香港在全球50个国家或地区之中排名榜首,评分达101.3分,是唯一一个“破百”的地区,意味香港市民的生活状况比起疫情爆发前更为“正常”。《经济学人》解释,由于香港推行了有效的防疫政策,死亡率相对较低,故获得高分。而夺得“榜眼”、“探花”的分别是罗马尼亚、尼日利亚;中国取得79.8分,排在第十位;马来西亚则因近来疫情严重,暂时“包尾”。

《经济学人》表示,中国目前排列于中游位置,但今年农历新年时,内地一度重返疫情前的水平,是因当时大批市民入场睇戏,电影院票房破纪录。

▼疫情爆发一年多,港人曾经历的“不正常”生活▼

+5

细看本港各项指标,发现在道路挤塞方面,香港于今年年初便已突破疫情前水平,其后一直高企,甚至达到疫情前的1.5倍。而体育活动方面,在去年3月至去年11月期间,一直只有零分,但其后急速上升,今年6月更达到疫情前的2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