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蛾灾|朱红毛斑蛾再蔓延 荃湾四分一失守 27棵古树被蚕食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朱红毛斑蛾近月再度“作怪”,无论是马路旁、街头或公园,多区榕树忽然“变秃”,树冠一片枯黄的“风景线”重现,并有蔓延迹象。退休树艺师袁达成为观察虫情“密密巡”,发现今年第二波榕蛾灾害,受影响范围已几乎覆盖整个新界,同时蛾灾亦已杀入九龙部份地区,包括大角嘴及红磡湾。新增的重灾区是荃湾,区内四份一位置已在蛾灾“失守”。
发展局回复指,上月本港受蛾虫影响的榕树合计约2,500棵,其中被蚕食的古树名木增至27棵,元朗区继续成全港灾情最严重的重灾区。

▼朱红毛斑蛾幼虫▼

榕蛾灾害起初在元朗、天水围、屯门个别地区零星爆发,但去年底,虫害已形成“生物通道”,由原先“领地”扩散至北区,波及多棵古树名木,部分古树本已患有褐根病,形成双重夹击。温暖而干燥的天气,更令今年第一波蛾灾提早大爆发。

大埔、荃湾在蛾灾“失守”

一直关注朱红毛斑蛾的袁达成,近月到访多区巡视,发现今年第二波大爆发,进一步祸及新界东的大埔、中文大学,以及新界西的荃湾、葵涌等地区。蛾虫更冲出九龙,在大角嘴及红磡湾,亦发现朱红毛斑蛾的幼虫踪影,但情况相对轻微,树木秃顶情况由轻微至两成不等,暂时未见成虫。

袁称,部份受影响榕树位于私人物业范围,只能靠劝吁物管公司处理。他担心,若防治工作不足,难保蔓延至西九龙,忧明年进一步波及古树林立的尖沙嘴栢丽大道。

袁达成说,大埔及荃湾区在上一波疫情尚算“可防可控”,但新一波榕蛾灾已祸及大埔区大部份范围,以至汀角路和大美督;荃湾区的灾情,亦由深井南下,影响汀九、丽都湾等地,市中心大会堂及荃湾公园也轻微爆发,形容四分一个荃湾已“失守”,成为新增重灾区。他分析,由于寄主数量众多、昆虫繁殖能力强,加上气候和暖及干燥、缺乏天敌及绿化管理不到位,虫害不断“分户”到各处,在沦陷区内肆虐。

政府部门早前为防控朱红毛斑蛾,曾利用竹、草席或麻布包裹树干,捕捉在树干上活动的幼虫。袁早前已形容有关物品非“招魂幡”,害虫不会在接触后死亡,倘未有监管承判商工作实况,或提供清晰指引,勤加清理包裹物料,以及藏于树干或树根隙缝的幼虫,减低虫口基数,无法做到虫害防控。

27棵古树名木受蛾灾波及

根据发展局提供资料,截至上月受蛾虫影响的榕树达2,555棵,总数及地区分布与6月大致相若,其中元朗区占近七成;其次是北区;至于荃湾区受影响榕树数目,则由22棵增至71棵,急增逾两倍。受影响榕树中,包括27棵古树名木,较6月回复传媒查询时再多4棵,分别位于大埔、屯门及北区,尖沙咀栢丽大道的榕属古树名木未受影响。

发展局发言人指,树木管理部门试用新治虫技术,包括透过土壤注射法及树干注射法,让除虫剂浸透至树叶,令啃食树叶的幼虫死亡,部门正密切监测其成效。

树艺师榕蛾灾害防治建议:

1.加强虫情监测

全年监测,尤其是是3月至11月成虫和幼虫发生的危害期。

2.采用综合防控措施

物理防控方面,根据新羽化的成虫飞翔能力弱、常栖息在低矮的灌木草丛植物、色泽鲜艳易发现等特点,在羽化高峰初期,用人工捕捉方式收集,降低虫口基数;针对幼虫有上下树干习惯,采用“草席/稻草缠绕法”,人工收集及将幼虫销毁。

在化学防治方面,在幼虫初孵期和3至4龄各防治1次,预测在今年4至5月、7至8月和10至11月都是朱红毛斑蛾幼虫防治的重要时间,可于树底下施放内吸性除害剂,待根部吸收后运送至树冠叶片,让初孵幼虫啃食树叶后死亡。

3.做好管理防控措施

越冬或越夏虫蛹要彻底清理和集中处理,针对不同生境(如公园、路旁绿地、屋苑、学校、湿地保护区、乡郊等)采取不同的绿色防控措施,以利于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多样性。选择使用除害剂是最后和迫切需要手段,目标是恢复都市园林生态平衡,树木与昆虫相伴同行。

受朱红毛斑蛾影响榕树分布。(受访者提供)

▼今年5月朱红毛斑蛾第一波爆发 新界多区见蛾踪▼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