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创无创技术 以粪便细菌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大肠癌是本港头号癌症,惟现有方法侦测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仅为五成,亦无法发现大肠瘜肉复发。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今日(28日)公布,首创无创技术,透过独有粪便细菌基因(M3),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高达94%,可媲美大肠镜检查。
研究团队对未来普及使用此测试审慎乐观,因其成本远较大肠镜低。团队建议肥胖、长期挨夜、曾患大肠癌或瘜肉等高危人士,每年接受检查。

中大医学院首创无创技术,透过独有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的灵敏感达94%,可媲美大肠镜检查。 (李恩慈摄)

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称,现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导致肠道好菌恶菌失衡,大肠瘜肉演变成大肠癌。大部份人发现时,癌病已届第三或第四期,以致存活率低。

目前坊间常用大便隐血测试作筛查,惟此方法在侦测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仅为五成,有严重假阴性漏洞。大肠瘜肉的复发风险达六成,大便隐血测试却无法侦测大肠瘜肉,因此患者需定期照大肠镜。

团队在10年间,分析逾1,100名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的粪便样本,发现细菌基因包含4种微生物标记(M3)。(李恩慈摄)

透过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首创无创技术,透过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团队在10年间,分析逾1,100名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的粪便样本,发现细菌基因包含4种微生物标记(M3),以相关基因识别大肠癌的灵敏感达94%,可媲美大肠镜检查。

团队进一步将技术扩充套件至侦测大肠瘜肉复发,跟进了200名,在5年内曾切除大肠瘜肉的人士,发现有瘜肉复发患者的相关细菌基因(M3),较没复发的患者明显较高,利用M3侦测大肠瘜肉复发的灵敏度逾九成。

陈家亮指,细菌基因测试现已可供市民使用,有兴趣的市民可联络家庭医生。(李恩慈摄)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称,团队曾侦测到的瘜肉介乎5毫米至30毫米。 M3细菌基因测试有三大特点,包括非入侵性、无需预先清理肠道,以及可在家中收集小量粪便。市民可交回样本到医院实验室,4小时内取得结果。正在服用抗生素的市民不适合接受测试,因抗生素或会影响粪便细菌组合,他们完成疗程后数周方可接受测试。

黄秀娟表示,细菌基因测试的报告浅白易明,更可透过“风险指数”预测市民患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从而提醒他们注意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她建议肥胖、长期挨夜、曾患大肠癌或瘜肉等高危人士,每年接受检查。

团队将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商讨,将测试纳入大肠癌筛查计划。(李恩慈摄)

陈家亮指,细菌基因测试现已可供市民使用,有兴趣的市民可联络家庭医生,因应风险和需要选择测试。他对未来普及使用此测试审慎乐观,因其成本远较大肠镜低,但无回应实际价格。团队将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商讨,将测试纳入大肠癌筛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