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价15年飇4倍 自置居所比率创廿年新低 首置平均年龄44岁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立法会秘书处今日(1日)发表有关“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简报,发现香港楼价15年内急升391%,即接近4倍,但同期住户月入中位数只增加了78%。而自置居所比率于2019年更下跌至49.8%,为20年新低。虽然比率于2020年后期轻微回升至51.2%, 但仍远低于富裕经济体的60%水平。
报告亦提到,自置居所户主年龄偏向年长人士,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于2019年已推迟至44岁。而35岁以下的年轻世代在整体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已大幅收缩至2019年的7.6%,引发社会流动是否放缓的关注。

立法会秘书处发表有关“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简报,发现香港楼价15年内急升391%。(资料图片)

04年单位供应充裕 自置居所比率创新高

研究形容,在过去23年,香港的自置居所比率于呈“倒U型”发展。报告解释,在1997年7月,政府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承诺,例如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万个住宅单位、推出“租置计划”等,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为提供置业机会。在单位供应充裕下,比率持续上升至2004年的高峰54.3%。

暂停开拓新地 楼价2011年前反弹133%

至于2011年前,比率则停留于约53%水平。研究报告解释,政府在2002年11月,政府收紧土地及房屋供应,包括停止拍卖土地、无限期停建资助出售房屋止租置计划等。
因此,在2005至2011年期间,新土地供应量大减逾8成半,房屋总落成量暴跌57%,楼价更大幅反弹133%,但由于早年的空置单位仍可稳定地吸纳用家,故自置居所比率仍能维持53%的高水平。

自置居所比率创20年新低

报告亦指,政府虽然后来增加房屋供应,例如重推居屋、建立土地储备、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等,但形容这些措施依然不足以满足需求,无论开发新土地、兴建楼宇的过程都很漫长,又指早前暂停开拓新土地的负面影响, 迄今仍未消退。

在2011年至2019年间,房屋供应总量仅为年均29,500个单位,而楼价再度倍升,升幅达110%,自置居所比率回落至2019年的49.8%,创 20 年新低,自置居所住户数量只净增长了 45,700 户。

研究报告指出,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于2019 年已推迟至 44 岁。(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自置居所户主 不足8%是35岁或以下

研究亦发现,35岁以下的年轻户主,于1997 年曾高占整体自置居所户主的 22.1% , 但 于 2019年则急跌三分之二至仅7.6%。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于2019 年已推迟至 44 岁。报告形容,单凭工作入息,年轻人难以追赶不断攀升的楼价,亦难于在物业市场与其他买家竞争。

相反,居于自置居所的 60 岁及以上年长户主数目,于1997至2019 年期间,由192,100 人倍升至536,000 人,在所有自置户主中的比例,亦由 21.4%倍增至 41.2%。而在2009至2019年期间,私人住宅单位的净增业权大多由投资者持有,并放租予租户,而非自住。

66%业主已还清按揭贷款

研究亦发现,本地业主的财务状况稳健, 66%的自置单位业主在 2016 年已偿还按揭贷款。他们拥有较强的购买力添置单位,可作第二居所、供子女居住,或为投资用途,对跨世代的财富分配构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