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推生涯自评基准 教育局前首席助理秘书长:无得规划应弹性
政府于2014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全面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然而社会上不时有声音质疑其效用,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刘鸣炜更曾称:“生涯系无得规划,透过测试铺廿年路唔make sense。”
教育局前首席助理秘书长、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高级讲师叶荫荣接受访问时直言,本港学校可透过引入与世界各国同一标准的“香港生涯发展自评基准”,推动全校参与,提升至另一层次。他明言,某程度上同意“生涯无得规划”,尤其当中“规划”的字眼不准确,学生的“发展”才是重点,课程同时应具备弹性,而非“铁板一块”。
王肇枝中学今年起在高中学科融入基准,在不同课堂内均会渗入生涯规划元素的活动,同时减少举办大型讲座,改以小组形式辅导,按学生兴趣举办职业导向的相关活动。
“赛马会鼓掌.创你程计划”首阶段共有144间公营中学参加,近期开展的第二阶段计划参考英国的Gatsby Benchmarks,基于该蓝本引入基准至本港学界,主办单位第一步希望先聚焦当中51间学校。上述自评基准的总体框架是希望推动全校参与,将生涯发展连系课程,十项基准包括:
1. 稳定和清晰的生涯发展政策
2. 专业能力和领导
3. 从多元出路资讯中学习
4. 重视每位学生的个人需要
5. 学生参与和共同创建
6. 制订生涯发展路线图的个人辅导
7. 与学校课程联系的生涯发展
8. 与工作世界作有意义的接触
9. 与高等及延续教育院校作有意义的接触
10. 家长参与和支援
生涯课程融入高中学科 每半年检视
位于大埔的王肇枝中学是其中一间参与学校,近年已开始推动全校参与,将生涯课程融入高中学科,第一步先从教师专业发展著手,例如提供生涯课程培训,并提醒教师可发掘在学科内可举行各种类型的生涯活动,校方每半年检视不同学科对学生升学的帮助程度。
该校升学及就业辅导组主任黄玉英说,参与计划后更著重体验式学习,减少举办大型讲座,以班别小组形式,按学生兴趣分组举办职业导向相关活动。她认为,学生喜欢走出课室,尤其是短期的工作体验,学生会比在班房内上课更加投入,例如过往曾办政府部门工作体验,企会财科、经济科学生每年组织参与年宵摊位活动等。
生涯发展辅导由中三开始
该校近年将生涯发展小组辅导提早至中三开始,黄老师解释,原因在于中三的高中选科影响深远,例如若学生对物理治疗有兴趣,则须在高中选修物理科才符合普遍相关大学课程的收生基本要求。校方会在中三时举办两次类似辅导,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提供资讯,让他们思考选科路向。
校长郑思宏认为,预早介入生涯发展元素对学生发展有利,学校的角色实际上是提供资讯,从而令他们的路向更清晰,而非只停留于“考好个试先”的想法。他认为,自评基准可提供科学数据,而作为校长的角色,主要负责提供良好的教学规划,生涯发展的要点实际上是让学生知道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自评机制与世界各国采用同一制度
身兼计划总监的叶荫荣认为,自评机制可将生涯规划课程提升至另一层次,由于与世界各国采用同一制度,若获本港学校广泛采用同一标准,便能与国际接轨,相关自评机制能更深入让学校参考,调节各项课程活动的形式与细节。他认为,普遍香港人的适应力很强,部分学生仍要需要透过学校辅助,过往生涯规划课程依赖升学及就业辅导组“单打独斗”,但实际上要如自评基准的目标一样,透过全校学科一起肩负责任,才能达致更佳效果。
叶荫荣认同在新高中学制下,中三的选科阶段尤其重要,建议中学应由中二开始推行生涯教育。
被问及是否同意“生涯系无得规划”的说法,叶荫荣直言同意“无得规划”,但他认为只是字眼上不正确:“重点其实系生涯发展,课程应具备弹性而非铁板一块。”他认为,在社会变化越大的时期,学校越需要推行相关工作,让学生与社会现实拉近,“每个学生都一定要有生涯教育,香港教育制度重视学术传递、理性主义,德育教育应该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