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婴儿吃鱼即红肿现麻疹 中大医学院研究:鲩鱼较三文鱼易致敏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不少人患有鱼类过敏,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港人喜爱进食的淡水鱼较易致敏,其中鲩鱼更是过敏主要源头,有患湿疹婴儿吃鱼后,脸颊及嘴唇敏感红肿,全身出现麻疹,家长为其戒鱼免祸,但导致营养不良,体型较同龄小孩偏瘦。研究团队亦从鲩鱼中鉴定出新致敏原“小清蛋白Cten i 1”,有助提升诊断准绳度。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发表。

中大儿科专家表示,本港有约2000至3000名18岁以下儿童有鱼类过敏,但患者未必需要完全戒食,可经临床诊断协助选取合适鱼类品种进食。

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鲩鱼为过敏主要源头,亦从鲩鱼中鉴定出新致敏原“小清蛋白Cten i 1”有助提升诊断准绳度。(陈淑霞摄)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勋表示,鱼蕴含重要营养,例如蛋白质及Omega 3,对儿童成长非常重要,由于国际研究较少涵盖华人想吃的鱼类品种,研究团队遂于过敏测试加入淡水鱼,并招募了28名曾经在食用鱼类后两小时内出现过敏反应人士,参与“双盲对照口服激发测试”,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分别进食含有鲩鱼、三文鱼或安慰剂成分的试食品,每次试食相隔最少48小时,为期3天。

不少人患有鱼类过敏,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港人喜爱进食的淡水鱼较易致敏,其中鲩鱼更是过敏主要源头。(陈淑霞摄)

研究发现,20名参加者中,14人对鲩鱼过敏,但只有1人对三文鱼过敏呈阳性反应,中大医学院表示,研究显示华人鱼类过敏患者普遍对部分鱼类品种出现耐受性,即一些对鲩鱼过敏患者,可食用三文鱼或其他品种鱼类,反之亦然。

研究团队继而聚焦研究鲩鱼的致敏性,团队共招募69名对鲩鱼过敏人士,结果显示,鲩鱼的特异性IgE水平,较鳕鱼和三文鱼高,即代表会衍生较高致敏反应,亦从其小清蛋白鉴定出带有最高IgE水平的Ctenil,研究亦反映,三文鱼小清蛋白Sal s 1具最低致敏性。

何太女儿是鱼类过敏患者,她忆述,女儿8个月大时首次食鱼,“外公只系用筷子夹咗少少鱼”,已出现呕吐反应,亦哭个不停,身体出现红肿,需要即时送院治疗。何太续指,以为女儿湿疹,曾转奶粉亦未见好转,得悉女儿有鱼类过敏后,已不敢喂食鱼类,“之后饮咗好少鱼汤都会呕。”以为“禁鱼”便会无事,但她指某次吃饭后,女儿同样出现异样,“先发现原来外佣煎鱼后,用同一镬铲炒菜。”女儿现时8岁,经长期治疗后,已可进食三文鱼,“佢好钟意食,连汁都捞埋。但其他鱼就暂时唔敢试。”

何太(右)女儿是鱼类过敏患者,首次吃鱼后,脸颊及嘴唇敏感红肿,全身出现麻疹,经诊疗后现时已可进食三文鱼。(陈淑霞摄)

中大医科学系临床讲师梁诗彦医生指,于急症严重个案中,鱼类过敏与海产位列食物过敏榜首,有统计显示,本港有2000至3000名18岁以下儿童有鱼类过敏,症状方面,“有啲小朋友,掂到少少蒸鱼汁已经触发过敏反应”,轻则喉咙痕痒、嘴唇肿胀,严重者身体会出现麻疹 、哮喘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最严重甚至可致命。她又提到,鱼类过敏与牛奶或蛋不同,未必会于长大后“断尾”,“比较难搞。”患者倘完全不能进食所有鱼类,亦可以按营养师建议,进食其他肉类例如猪、鸡、豆类、奶类等补充蛋白质,但需视乎个人状况而定。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勋则指,港人常吃的淡水鱼大部分属于致敏性,其中鲶鱼、红衫鱼、龙趸更位列最易致敏的三甲位置,他提醒,进食前需要小心,亦要视乎有否高危因素,包括湿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