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耳念珠菌个案录140宗较去年升6倍 公立医院将筛查二千病人
本港自去年6月录得首宗海外输入的耳念珠菌个案,公立医院九龙西联网持续录得爆发个案,虽然当局曾一度称爆发已完结,惟今年7月起爆发再现,至最新已录得140宗个案,较去年的20宗个案升6倍。
医院管理局总感染控制主任赖伟文指,本港的带菌者当中仅两人受感染,但由于病人可带菌长达10个月,耳念珠菌亦可在环境长时间存活,故医管局将扩大筛查病人,对象是2,000名正住院、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的病人,亦会加强检测,并于今年内陆续在各联网内为全部住院病人提供专用仪器,以减少共用仪器的交叉感染风险,虽未必可杜绝,但期望可减少爆发情况。
本港自发现首宗耳念珠菌个案以来,累计录得约160宗个案,均是九龙西联网的玛嘉烈医院、北大屿山医院及仁济医院出现,患者年龄介乎21岁至101岁,当中79%病人是60岁以上组别,以男性较多,占整体个案77%。患者主要入住内科病房,亦有部份人入住疗养病房及脑外科病房。
长者感染若有细菌入侵 死亡率可高达6成
医管局总感染控制主任赖伟文表示,156宗个案当中有两人受感染,他们均是带菌一段时间后出现征状,其中一人经尿导管感染,另一人是真菌入血,两人均有接受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治疗,现时已经康复。
赖伟文指,长者及有长期病患病人本身较易带菌,免疫力较低,加上或需插导管,亦需服食抗生素药物,长期卧床等因素,均会增加感染风险。他引述海外数据指,长者感染后若有细菌入侵,死亡率可高达30至60%,故需特别关注长者情况。
去年爆发未断尾 新型肺炎疫情致病房减少增爆发风险
今年的个案是自7月起爆发,赖伟文称在病房内,有多于一宗耳念珠菌个案亦已算是爆发,又相信今年的爆发与去年的个案有关连,虽未有实证证明,但耳念珠菌可在环境存活很长时间,病人带菌可长达8至10个月。
他又提到,在玛嘉烈及仁济医院合共采集二千多个环境样本,当中逾1%样本属阳性,主要来自病人四周的椅子、床栏、共用的过床毡等。
他续指,7月正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三波疫情爆发,公院的隔离病房主要用作照顾新型肺炎病人,而部份内科病房转做监察病房,令内科房减少,只能将病人放在病房的角落,增加爆发及交叉感染风险,他承认做法不太理想,有需要改善。
病人带菌仍可出院 毋须等到“清晒菌”
病人带耳念珠菌的时期可达100日,赖伟文指若临床情况有改善,不一定要等清除全部细菌仍可出院,过往患者若出院后不需再插导管,不用长期服用抗生素的话,“细菌会慢慢甩”,未必共存一世,医管局亦有指引给予病人提醒勿与他人共用物品。
截至10月10日的156宗个案当中,有59宗个案是老人院舍或残疾人士院舍院友,赖伟文称暂未有院友返回院舍后感染其他人的个案,当局会密切监察情况。
▼10月23日起重开处所及放宽措施▼
将筛查多重耐药性细菌患者
为减少公院的爆发风险,医管局将推出一系列措施望控制耳念珠菌,赖伟文透露,将于17间急症医院进行一次性耳念珠菌筛查,对象是2,000名带菌及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的病人,计划会于下周二(17日)起推出,赖伟文解释,这些患者与耳念珠菌带菌者风险相若,同样需长期护理及需插导管,故重点筛查这批患者,取得数据后再作下一步跟进。
医管局亦自今年6月起陆续扩大对入院病人的筛查,包括为过去一年曾于海外住院的病人、曾入住玛嘉烈医院或仁济医院的病人、或需入住两院的深切治疗部患者、所住院舍曾有耳念珠菌患者入住的院友等,均需入院前筛查。
当局亦会加强实验室检测,过往医管局以“种菌”的形式做检测,平均3、4日有结果,但最长需时9日才可得知病人是否带菌,医管局将陆续引入PCR核酸测试,病人取样本的同日已可得知属阳性抑或阴性,助加快识别及隔离患者。
设专用仪器予每位住院病人
玛嘉烈医院今年中曾爆发院内感染新型肺炎个案,政府抗疫专家袁国勇曾建议,公立医院应减少共用医疗仪器。赖伟文提到,院内环境若受污染,有可能增加传播风险,故会购买专用仪器予每位住院病人,包括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抽血带、耳温套等物品,九龙西联网于第四季起率先使用,其他联网则于下年第一及第二季陆续实行。医院亦会为确诊个案患者以氯己定漱口及皮肤消毒。
医管局亦将在可行情况下,设专责医护负责照顾耳念珠菌病人,但赖伟文承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四波将至,医管局只能“尽量做”,亦会聘请兼职医护协助照顾肺炎患者,届时将有临时医院及社区治疗设施的病床留予新型肺炎病人,望可腾空病床予其他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