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逛街消失 购物变得目标为本 AI分析店舖“进店率”竟急升
新型肺炎疫情持续影响本港,打击各行各业,政府推出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涉及金额达240亿元,主要用于采购疫苗、支援医管局应对下一波疫情等,并动用45亿元支援20多个受疫情重创的行业,但未包括涵盖范围甚广、早前已获300亿元资助的零售业。
市民抗疫已久,近日限聚令放宽,市面稍为出现“报复性消费”。有AI店面分析公司发现,疫情下本港4-5月市况最差,人流下跌八成,至6月反弹,7月第三波疫情期间人流下跌,但不太差。在限聚令和禁堂食等措施下,零售店、食肆首当其冲,然而关店最多的是服装店。
但在渗淡大环境下,亦有中高定位连锁品牌逆市扩张,“趁低吸纳”租下新舖面;而疫情下市民没必要不会出门,进店更有目的性,商舖以网上推广开拓客源。
人工智能企业方案公司Dayta AI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屠厚钧观察,本港商户开店一般采取“稳加稳减”的策略,反而在疫情下,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都会更进取。他留意到,一些中高定位的连锁服装品牌,在近期逆市扩张,估计因为现时租金低,而租约一般是签下三至四年,即使未来一两年生意差,今年签下的租金在两年后会是特惠价。
▼9月18日起重开处所及放宽措施▼
相关新闻:
Google大数据揭第三波疫情 仅得一类处所人流跌转增
疫情下市民出街目标明确 网上推广吸客
疫情无疑在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屠厚钧发现,以往港人喜欢行街,街上人流不少,但不一定会消费,而疫情下市民没必要不会上街,如若出门,通常都目标明确。他分析有使用Dayta AI旗下分析平台,约400间本地商舖的数据,发现疫情期间进店率(进店人数/经过店门人数)上升,由平常的25%,可升至高达35%。屠厚钧指,不少商户因而改变策略,集中线上推广,发放网上优惠券吸引顾客到店消费,并且利用人流数据即时分析成效,迅速应变。
今天无人会否认市况很差,然而有多差、怎样差?屠厚钧举例,疫情下不少连锁品牌希望有更即时、更具体的数据,来决定哪些分店值得投资或增加人手,哪些需要放弃。“大家都知道数字跌,但跌多少、点跌法?如果无资料,好难行落去。” 他表示,其公司生意亦受此带动,6-7月增加100间店舖使用服务,尤其多了连销零售品牌客户,至8月底一共有400间舖使用。
数据描绘疫下市况:4至5月最差、旺角铜锣湾最渗惨淡
至于何时最差?屠厚钧回顾指,疫情初期的1-3月,对市面影响较为轻微,到4、5月打击最为沉重,街上人流减少八成。这对于商户来说意味着甚么?以百货公司店面数据做例子,平日进店人数约为1.2万至1.3万人次,一下子跌至2,000-3,000人次;6月数字反弹,进店回升至1.5万-1.6万人次,屠形容这是市民抗疫以久的“报复性消费”。7月中,本港出现第三波疫情,曾连逐多日单日确诊逾百,人流有所下跌,但未如4、5月般差,其后亦见缓缓回升。
具体至不同地区,他观察到,旺角、铜锣湾等食肆集中的地区最惨淡,人流最差可下跌九成,连带食肆多的商场都受影响;工商业区或受“在家工作”影响,人流平均下跌约一半;而住宅区跌二至三成,影响较小。比较不同商店类型,以食肆和讲求体验的商店人流减少最多,然而服装店关店较严重。
而“禁堂食令”维持多时,零食、新鲜食品店生意逆市上扬。屠厚钧发现,有个别食品店的进店人数甚至升近三倍,而且不同类型的顾客均有增加,“平时主要是30-40岁女性,现时多了后生仔、中年男性。”
疫情催生新产品:即时通知避免触犯限聚令
本港零售业去年亦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对比去底示威频繁时期以及今年疫情期间,屠厚钧指,去年影响较为集中,如主要是周末时,港岛区、旺角、尖沙咀受影响,并且可以用“微妙”来形容,因为人多聚集某程度上会带动店面人流,受影响程度要视乎店舖种类、店主当时是否决定停业等。
Dayta AI利用人工智能及视像分析技术,提供店面数据分析平台及服务。零售商在店内安装一般的闭路电视,再连接平台,获得人流、停留情况,客人性别、年龄及互动等分析。屠厚钧表示,疫情亦催生新的产品需求,例如有客户要求更即时人流数据分析及通知,以避免触犯限聚令及更灵活安排人数,相关服务会在9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