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官方研中华白海豚入药 曝光后删字眼 本港专家直指研究好蠢

撰文: 黄金棋
出版:更新: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华白海豚被列为“易危”品种,本港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目近年亦锐减。然而隶属国务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表文件,将中华白海豚形容为“药用海洋动物资源”,更希望展开入药研究。
内地当局其后已删除文件中中华白海豚字眼,但相关研究仍列在文件中,又解释指研究仅为科学研究。专家认为,无论生态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应食用中华白海豚,因其体内或含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指入药研究“好蠢”。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本月初发表文件,列出多个科研项目,让科研人员申请参与项目。当中其中一个项目为“北部湾特色珍稀药用海洋动物种质创新和开发利用”,指“针对白海豚、中华鲎等北部湾特色药用海洋动物资源,开展其繁育、增养殖及抗逆性状分子机制研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北部湾特色珍稀药用海洋动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在陆媒报道后,当局已急删中华白海豚、中华鲎字眼,但该项目仍然存在,而大部分内容亦与更改前一样。陆媒《封面新闻》致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求证,获回应称“会记下问题报告领导”。另一陆媒《新京报》引述该委员会工作人员称,该项目“仅用于科学研究,不会作商业用途”。

海豚肉或皮下脂肪被指可治“癞痢头”

内地当局形容中华白海豚形容为“药用海洋动物资源”,翻查“广西海洋药用资源名录”网页,列出五种海豚的药效。当中飞旋原海豚中就写明其肉或皮下脂肪的药用价值为解毒、镇痛,以及主治“癞痢头”、水火烫伤等,亦有介绍如“偶尔获得”中华白海豚可怎样处理。

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科学事务经理张玛珊直指中华白海豚属食物链顶层,“污染物层层叠系身体浓缩”,重金属如水银等含量不少。而其脂肪亦有大量环境激素,故无论生态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应食用。张又强调,中华白海豚需要的是与保育有关的科研,“研究药用价值有咩意思?”

张玛珊直指无论生态上及食物安全上,亦不应食用中华白海豚。(资料图片)

海豚保育学会:令中华白海豚面对更大威胁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发言人麦希汶亦批评内地当局做法极差,强调近年中华白海豚数量大减,若官方展开入药研究,或变成鼓励相关行为,令中华白海豚面对的威胁更大。内地当局解释研究只为科研,麦直指“科研都要睇目的,例如目的系保育都有讨论空间,但研究入药一定系唔适当!”

根据环保团体资料,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内地有四个族群,分布于珠江河口、厦门、北部湾及雷州湾,最大的群种聚居于珠江河口,包括香港及澳门。内地将中华白海豚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一级保护动物,法例列明禁止猎捕及出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