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50年粥店生意跌逾半 老板宁贴积蓄不裁员:共度时艰

撰文: 侯彩琳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俗称武汉肺炎)疫情持续,饮食业步入寒冬。位于佐敦宝灵街、有近50年历史的新光粥店,亦不敌人流大减,生意大跌逾半。粥店第二代老板曾先生指,疫情以来,粥店无法维持开支平衡,需动用积蓄继续经营店舖。
粥店入不敷支,但曾老板却从未想过裁员,他说,粥店的员工大多工作逾20年,担心一旦裁员,员工便面临失业,因此现时“人工无减少,人手无减少,大家一齐挨”,会与员工共度时艰。
至于在粥店工作了30年的员工亦身同感受,粥店员工和老板亲如一家人,谈及生意大跌,她更激动落泪:“做咗30年,无见过咁辛苦,睇见老细好凄凉,但自己又无办法,无人嚟食嘢,无生意”,坦言“我哋都替老细喊,无收入,又要养我哋几个”。

位于佐敦的新光粥店已开业近50年。(黄宝莹摄)

生意大跌逾半  忧心疫情持续无人流

新冠肺炎(俗称武汉肺炎)疫情持续,饮食业大受打击。位于佐敦宝灵街、有近50年历史的新光粥店,亦不敌人流大减,生意大跌逾半。采访当日上午10点许,店内只有两三名食客,老板曾先生说,以往农历年后天气仍较冷,是粥店的旺季,而全盛时期食客众多,店员甚至要在店舖外加设台凳,才能容下食客。

惟疫情持续,粥店现时门可罗雀,“啲人唔出街食饭,人流差,无人出街,口岸关晒,无外来人”,“想忙都无得忙”曾先生说。他又指,“夜晚7点到9点,试过一个客都无,(以前)未试过啊!”又曾试过准备好一镬炒面,但“整晚一单生意都无,要倒”。

政府早前设立“防疫抗疫基金”,包括向合资格普通食肆资助20万。曾先生预计,20万资助加上“自己少少生意额”,可帮店舖“顶到半年”。但坦言担心疫情持续,“真系好担心,开间舖,见到无人流”。

粥店老板曾先生表示,受疫情影响,粥店生意额大跌逾半。(黄宝莹摄)

无考虑裁员 不减人工 不放无薪假 和员工共度时艰

对年逾50的曾先生而言,粥店“几乎系唯一收入来源”,生意额大跌,但租金、人工,水电费,样样都是开支,无法维持收支平衡,曾先生只好动用积蓄继续经营店舖。被问及有否想过减少人手,曾先生直言:“无谂过炒人”,他说,粥店的员工大多工作逾20年,如同一家人,担心一旦裁员,员工便失业,因此现时“人工无减少,人手无减少,无放无薪假,大家一齐挨”,会与员工共度时艰。

30年老员工落泪:睇见老细好凄凉

生意难做,就连伙计也替老板感到难过。在粥店工作约30年的陈女士说:“先帮佢爸爸(打工),之后到佢,靠人工养大我啲仔女”。谈及生意大跌,陈女士更激动落泪说:“做咗30年,无见过咁辛苦,睇见老细好凄凉,但自己又无办法,无人嚟食嘢”亦试过上班“直头无生意,就系企喺度”。她形容员工和老板亲如一家人,“我哋都替老细喊,无收入,又要养我哋。”

在粥店工作约30年的员工陈女士在谈及粥店生意大跌时,不禁落泪。(黄宝莹摄)

两代人坚守50年 父母靠粥店养大七名子女

粥店装修简单,卖的是常见的皮蛋瘦肉粥、艇仔粥、肠粉、萝卜糕……但对于曾先生而言,粥店不仅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更是他和父母两代人默默坚守了近50年的成果。

曾先生回忆,父亲年轻时在食肆打工,负责炸油炸鬼和煮白粥,储够钱后,便在1971年开始经营粥店。曾先生说,从前,父母在早上6点开店,晚上11点关店,一星期做足七日,靠著粥店的收入,把七名子女抚养成人,“唔只养大七兄妹,佢(父亲)乡下啲兄弟姐妹要起楼、结婚,佢都会资助下。”

+2

粥店满载童年回忆  父亲教诲:勤力就有客人

曾先生笑言,学生时代“除咗屋企就系嚟呢度,全部回忆都喺到”,粥店满载著他的童年回忆。读小学、中学时,“中午放学就返嚟食饭帮手,收钱、捧粥、攞油炸鬼畀客人,都系好简单嘅工作。(做到)差唔多上堂先返去”。

而到了2002年,曾先生正式接手经营粥店,父亲曾和他说:“最紧要你勤力,打开舖头就会有人嚟食嘢” 可惜随著附近食肆越开越多,粥店的生意也变得平淡,今次更遇上多年来未曾遇见的“寒冬”。

粥店生意未如当年,但多年来,仍有不少旧街坊特意到粥店寻找旧时味道,曾先生说:“好多人专登返嚟揾下,讲返几十年前嘅嘢。(食客)特别中意食嘢又未必,但有啲记忆,想返嚟缅怀一下。”惟在“寒冬”之下,他也不禁感叹道:“时代进步,我哋唔进步,迟早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