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现首宗耳念珠菌个案 48岁男病患曾访瑞士
玛嘉烈医院发言人今(27日)公布,一名48岁男患者在5月29日因肺栓塞入院接受治疗,先后入住深切治疗部和内科及老人科病房。其呼吸道样本经检测后,在6月24日确定带有耳念珠菌,为本港首宗检测到的耳念珠菌个案。该病患并无感染征状,而在入院前曾到瑞士旅游,现正于传染病中心接受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卫生署指,该名48岁男病患于5月19日因肺栓塞,入住玛嘉烈医院深切治疗部。病人于6月中抽取的气管内膜分泌样本检测到耳念珠菌,结果其后经卫生防护中心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化验证实。他现时情况稳定,于玛嘉烈医院接受隔离。医院仍在进行接触者追踪的工作。
医院则指,根据既定指引,对病患的紧密接触者展开追踪筛查。而感染控制组已将有关个案呈报医院管理局总办事处及卫生防护中心,与有关部门及卫生防护中心的专家商讨,并加强执行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彻底清洁及消毒相关病房、加强病人及环境筛查、及严格执行接触传播防护措施,加强员工及病人手部卫生。
耳念珠菌抗药性偏高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解释,念珠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尤其在湿和暖的环境。在人体,念珠菌常见于口腔、消化道、皮肤及女性阴道。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真菌,但偶然会引致感染,尤其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此外,耳念珠菌的抗药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较高,视乎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感染可从轻微至可能危及生命,甚或致命。用作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药物组别,基本上与现时普遍用作治疗严重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无异,这些药物已在港注册并在本地市场销售。然而,耳念珠菌对不少药物具有抗药性,故对治疗方案构成限制及影响成效。
自2016年起,耳念珠菌在不少海外地区,包括北美、欧洲及其他区域越趋流行,医疗机构亦出现与耳念珠菌有关的爆发个案。发言人强调,正确使用抗菌素和保持个人尤其是手部的卫生,对防止耳念珠菌出现和交叉感染至为重要。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表示,念珠菌属真菌,在人体及四周环境经常存在,故相当常见;但有部分品种对治疗念珠菌感染的药物出现较大抗药性,耳念珠菌是其中之一,近年在欧美等国流行,主要受影响为住院的高危病人,“如在深切治疗部,刚做完大型手术,住医院时间长,本身免疫力有问题,做过化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的病人,再有耳念珠菌感染后果好严重。”不过,他指,感染耳念珠菌并非没有药物治疗,部分对两、三种药物可治疗,而且对健康人士影响是微乎其微。
他又表示,约十年前在日本有一名病人的耳道检测出感染病征,按传统改名为耳念珠菌。至于是次香港有零星检测发现,亦是预期之内,“近年世界各地的微生物实验室改方法做微生物鉴定,本港医院也改用蛋白质谱分析仪,用质谱仪配合念珠菌资料库。今次鉴定是引用新技术,说明是有效检测。”他强调医院仍虽加强预防措施,注意个人的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