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政策倒退逊星洲 “还食于民”──港府不能回避的民生议题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食,是人的基本需求,一日三餐,内里满载学问。
至于由食衍生出来的问题,更加令不少地方政府大伤脑筋!但如何食得其所?如何令人人食得平等,而不至于有些人比其他人食得更平等?确保人们在“食东西”,而不是“食租金”?
对于“辛苦得来自在食”的华人社会,小贩管理问题实在不易处理,台湾早前发生的夜市罚款争议,和香港的小贩管理问题,都证明问题的复杂性。既有卫生安全问题,亦要面对社区内各持份者的利益感受。
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有先见之明,早于1950年代已开始就小贩事务作出较完善的规划,至今仍是相当成功的例子。

新加坡政府透过完善的规划,成功将老巴刹打造成集食堂、古迹和景点于一身的地标。(Getty Images)

香港和新加坡早期遇到的问题很相似,两者都有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殖民地政府对街边小贩一直采取“既不合法、亦不取缔”的做法,这种近乎放任的政策,造成收保护费的问题。但新加坡政府清楚认识到,单靠强化执法不可以彻底根治问题。正如李光耀坦言:“待我们能够提供许多工作机会时,法律才得以执行,街道才得以整顿。”

反观香港,早于1970年代,政府为迁徙街头大牌档,兴建多个公众熟食市场。有的位处旧工业区,有的邻近住宅区又或设于街市内,由于有政府资助,租金相宜,这些熟食中心既可提供廉价美食给公众,同时亦带来不少就业机会。时移世易,社会发展偏向财团,加上不同类型的食肆林立,市民选择渐多,残旧的熟食中心地位今非昔比。

政府无心做好,官员亦不重视,香港市场已近乎是一潭死水。香港政府的终极目标,明显是要关闭市场,令小贩从此绝迹。

港熟食市场空置率高

现时仍在运作的本地熟食中心都已经营多年,近年又没有新建的公众熟食市场。只可惜,本港的熟食市场空置率颇高,又有众多卫生及经营问题,而且政府无心做好,官员亦不重视,香港市场已近乎是一潭死水。香港政府的终极目标,明显是要关闭市场,令小贩从此绝迹。高永文更指,此举可以腾出土地,用作其他发展。

根据2010年食环署的调查显示,香港市民觉得熟食中心的食物便宜,但装修陈旧、通风及座位设计有待改善,又批评通道狭窄、地面湿滑。经济发展难道真的与平民熟食档不相容?抑或只是因眼光狭隘,看不到其对社会的好处?

小贩中心的存在,令鱼蛋、肠仔等平民美食得到充足的生存空间。(吴钟坤摄)

香港这样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熟食中心的需求及价值并非不如新加坡,只是香港政府一直忽视,未有配以积极规划,以及配合时代需要改变。

今年初,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财政预算案提出引入外国流行的美食车(food truck)概念,可以售卖鱼蛋、牛杂等小食,说明平民美食是有空间发展。可惜,美食车的规模根本无法与熟食中心相提并论,对社会的作用明显有限。

空有“美食天堂”虚名 食肆挨贵租

本地饮食业主要都受大财团垄断,小商户根本难以经营,朝不保夕,加上本地租金高昂,平民食肆想要生存绝不容易。至于小贩,香港政府更是赶尽杀绝。年初,深水埗发生一场保卫“桂林夜市”的民间行动,显示社会上对此有一定的需求。惟政府以一贯冷待的态度应对,漠视社会需求。

其实,小贩问题从来都不是香港独有,但香港政府以至普罗市民讨论的仍只局限于扶贫、或作旅游景点作招徕;完全忽略其中涉及的整体城市规划和发展,也无视香港所要展示的自身价值。香港经常自豪是“美食天堂”,但在本地已经难以再找到价廉物美的美食,相反更多的时候只是在享受“食贵租”。寻常百姓难以分享经济成果,连“揾餐好食”也成梦想,难怪香港的民怨居高不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