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三建筑列法定古迹 冯平山楼修缮后3月底重开

撰文: 梁德伦
出版:更新:

政府去年宣布,香港大学3幢历史建筑:梅堂、仪礼堂及冯平山楼的外部,全部列为法定古迹。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今日(20日)撰写网志,指作为旧生早前重游故地,忆述当年作为梅堂的宿生,梅堂背面的花园曾是一个“非标准”的篮球场,堂友在那里打篮球,或踢“西瓜波” 认真作赛,舍堂的露台尤如体育场馆看台,气氛非常热烈。

黄伟纶指,早前与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同事重游港大,并介绍三幢古迹的特色和历史。从港大明华综合大楼旁的楼梯拾级而上,两座既古老建筑物分别是仪礼堂和梅堂。两者都是红砖外墙配以金字瓦顶,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物门顶刻上的启用年份,仪礼堂1914年启用,以港大首任校长仪礼爵士命名;梅堂则于1915年启用,以第15任香港总督兼港大第2任校监梅含理爵士命名。

建筑特色常见于英国爱德华时期

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萧丽娟指,两幢旧宿舍楼高三层,主要建材为红砖,采用荷兰式砌法。立面设计雅致,加入丰富的建筑元素,如正门入口上方的弧形楣饰、粗面砖柱、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多立克式柱头,以及带殖民地色彩的窗沿、簷楣和栏杆,这种建筑特色常见于英国爱德华时期建筑。

+6

两座建筑物以西式风格为主,但立面墙身有中式陶制漏窗,与红砖墙对比鲜明;金字屋顶铺上双层瓦片,亦具本地特色。仪礼堂和梅堂内部曾多次改动翻新,往日的宿舍已变作演讲厅、办公室等,但部分壁炉、墙身和天花原有的细部装饰,包括线饰和簷口,外部游廊的彩色地砖等,仍保存完好。

难忘舍堂回忆

黄伟纶忆述自己曾在梅堂住宿3年,并会有副对联:“明眼有沧浪,凭栏欲共鲲鹏起。原心皆坦荡,对客何妨门闼开。”指带出学生的愿景和热情。他参观当日,走过梅堂背面的花园,现时已种满植物,但当年是一个“非标准”的篮球场,堂友在那里打篮球,或踢着“红白塑胶波”(“西瓜波”)作赛,舍堂的露台尤如体育场馆看台,对赛期间堂友打气欢呼,气氛非常热烈。

而冯平山楼外部由于正在修葺,原名是冯平山图书馆,为港大的中文图书馆,由已故的冯平山先生捐助兴建,于1932年揭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楼曾用作存放私人、学校及政府机构的珍贵藏书,藏书量曾多达24万册。1962年,冯平山图书馆的藏书转移至新建的香港大学图书馆总馆,其后冯平山图书馆改作冯平山博物馆,1994年命名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冯平山楼楼高三层,对称的平面布局呈扇形,中间设有弧形部分,屋顶有一大型玻璃穹顶,设计独特,大楼预计今年3月底完成修葺。

黄伟纶指,古物古迹办事处正与港大研究,设计参观路线,介绍港大的历史建筑群及其历史背景资料。他强调当局会继续致力保存和修复古物古迹,并推广文物保育,传承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