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博览馆开幕 地板设格言被嘲新闻遭践踏 陈淑薇:一步一脚印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香港新闻博览馆今个月初开幕,其董事、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今(9日)于商台节目指,馆内展出的10件大事,是从1842年本港开埠以来400多件大事中拣选,最终敲定率先展出,现场亦有卷轴,可一览大事当日左、中、右报章内容。他又指设置博览馆,盼让市民知悉本港新闻自由及资讯流通得来不易,且如今网上资讯泛滥,部分新闻半真半假,冀市民武装自己。博览馆副主席陈淑薇则指,要维护本港新闻自由,非单讲口号,需尊重不同立场媒体畅所欲言;坊间对馆内将新闻界格言放于地上,被嘲新闻界遭人践踏,她则解画指,设计由英设计师提议,有一步一脚印及脚踏实地意味。

苏钥机指,设置博览馆构思于10年前萌芽,他指当时自己属新闻教育基金一员,领导行家组团前往欧国考察当地新闻界经验,当时团长、《经济日报》前副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标认为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做法有意思,遂有意于本港设立。他指,在浸大历史系教授麦劲生协助下,博览馆展出的大事是本港开埠以来400多件大事中,精选当中30件大事,再拣选出10件大事率先展出,包括63年制水、67年暴动、89年六四、2015年占中等,左、中、右报章亦有涵盖,有卷轴报章可翻阅,亦有多部电视机播出昔日片段,亦有访谈有份参与的记者。陈淑薇则指由于人人定义不同,日后会再更换。

格言设地上 陈淑薇自言初时亦曾质疑新闻自由遭践踏
博览馆将新闻界格言设于地上,惹来不少批评,被讥甫开幕,即遭特首林郑月娥践踏新闻自由,陈淑薇则解释,设计意念源于一步一脚印,她当时曾提出相同质疑,但英籍设计师当时指英美很多场馆都采用类似设计,既可善用博览馆空间,亦可以显示要多角度及多层面,以便从不同方面看问题,以及本港社会多元化可贵。
她又指,要维护本港新闻自由,非单纯讲口号,要实践多元化,确保新闻界畅所欲言。她认为,近年出现令人痛心现象,不少人会抱阴谋论判断事情,她认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尊重历史,勿随意歪曲。

香港新闻博览馆副主席陈淑薇(左)

香港新闻博览馆的英国展览设计师Fred则解释,希望展馆展现新闻的多角度、多维度,参观者能够一步一脚印,走过香港新闻工作者努力记录的过去、现在、未来。而设计时避免地面上出现商标,以免被参观者走过时,让人产生冒犯的感觉,令地面成为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新闻报道感染力的平台。此外,他亦认为世界应该包容,而非处处设限,亦非仅仅认为参观者踏过一些新闻界的信条,便会侮辱了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伟大努力,而非颂扬他们为大众报道新闻所走过的脚步。

香港新闻博览馆座落于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的必列啫士街街市原址,除了是昔日的街市,亦是国父孙中山的领洗之地及故居,在第3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项目中,由政府拨款8530万元予新闻教育基金,进行翻新工程。
新闻博览馆楼高两层,内设多个专区,展示香港报业、电台、电视及新媒体发展。博览馆由本月6日起,会接待预约团体试行运作,计划本月底开放予公众预约参观,暂定每个周六、日有导赏团。至于每日接待名额,将视乎试运情况决定。

博览馆内设有不同工作坊让市民付款参与,内容包括用市民个人照制作报纸头条、尝试当主播滋味在镜头前读稿做直播,也可尝试做幕后制作,多方面体验面对镜头及做记者的挑战,有关工作坊将于开幕后逐步推出。(资料图片/余俊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