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成“大馆”后,由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而成的“香港新闻博览馆”将于下周三(5日)开幕!馆内保留昔日旧街市风貌,包括猪肉档、已难在街市看见的“㓥鸡房”;也附设录影室,让参观者一尝当记者和主播的滋味。博览馆将于下周三(12月5日)开幕,开放时间是星期二至日上午10时至下午7时,公众可免费入场。首阶段只供团体预约参观,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开放给公众参观,并呼吁市民提前网上预约。记者:劳敏仪
“香港新闻博览馆”前身为必列啫士街街市,位于中环必列者士街2号,二次大战后由当时的市政局倡议兴建。2011年被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余俊亮摄) 1.保留昔日街市特色: 博览馆保留昔日“㓥鸡房”原貌,并在这里介绍香港对抗疫情的新闻,如鼠疫、禽流感、“沙士” 等。(余俊亮摄) 1.保留昔日街市特色:部分街市档口保留作摊位或纪念品销售处,日后售卖书本、布袋、文具等,墙上的旧瓷砖也保留旧日面貌。(余俊亮摄) 2.认识传媒“揾食”工具:博览馆展示新闻片段中经常看见不同电视台的旧式咪牌,其中佳视咪牌依照旧黑白照和前员工口述再造,几乎百分百重现旧貌。现场也会解释电视台述语,如“feed嘢”、“冬甩”、“做扒”等意思,加深市民对记者工作认识。(余俊亮摄) 2.认识传媒“揾食”工具:Bolex是香港第一代电视新闻的摄影机,没有录音功能,只能装上100呎16mm菲林,拍摄不到3分钟默片,1977年多间电视台包围采访贪污总警司葛柏出狱也是用这款机。这部无声菲林摄影机在六、七十年代价值7千元,相当于摄影师超过半年薪酬,电视台曾要求摄影师自费购买。(余俊亮摄) 2.认识传媒“揾食”工具:香港的电台在50至70年代,多用这部重达6.8公斤的专业录音机作采访录音,因其收音性能良好,在现场直播时又可作为混音器。(余俊亮摄) 2.认识传媒“揾食”工具:以前做电台记者不容易,这部60至80年代的产物,也重达3公斤,电台记者需带住外出采访。(余俊亮摄) 3.互动形式回看历史:市民可透过投射影像,回顾早前市民票选十大新闻事件,包括占中、沙士、六四事件、六七暴动等,也可看当日报章头版,并以身体遥控揭页,增加互动性。主办方希望每隔数个月可更换部分新闻事件,并由委员会根据社会脉搏挑选,相信在选择新闻时不会出现偏颇。(余俊亮摄) 4.扮演记者、主播工作坊:博览馆内设有不同工作坊让市民付款参与,内容包括用市民个人照制作报纸头条、尝试当主播滋味在镜头前读稿做直播,也可尝试做幕后制作,多方面体验面对镜头及做记者的挑战,有关工作坊将于开幕后逐步推出。(余俊亮摄) 5.设影相打卡位:旧式报纸档已难在闹市中看见,博览馆重现其旧貌,并摆放《武侠世界》、《老夫子》、《明报月刊》等,散发旧香港的味道。(余俊亮摄) 5.设影相打卡位:报纸档还摆放旧版报章,当年的报纸甚少图片,颜色主要是黑色和红色,相比于今日报纸以彩色印刷及大图吸睛,形成很大的对比。(余俊亮摄) 博览馆内设有12个展区及2个专题展览,包括四川汶川地震专题,透过当年旧照片及当年负责采访记者以口述回顾形式,把当年天灾的情况重现参观者眼前。(余俊亮摄) 香港新闻博览馆将于下周三开幕,开放时间是星期二至日上午10时至下午7时,公众可免费入场。主办方指,首阶段接受团体预约参观,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开放给公众参观,并呼吁市民提前网上预约,估计场内最多可容纳百多人。(余俊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