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有望成医肝癌新趋势 港大教授:病人存活期或较标靶药长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由美国免疫学家埃里森、京都大学荣誉教授本庶佑共同夺得,二人都在免疫疗法上有重大贡献,为癌症病人提供新出路。
肝癌为香港第3大癌症杀手,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邱宗祥透露,虽然免疫疗法尚未成为一线治疗方法,不过港大已就此做一项研究,发现未服用过标靶药而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病人,他们的存活期中位数较先服用过标靶药再接受免疫治疗者,大约延长8个月。他表示,该研究将于2019年正式发布,如有充足证据,或可改变医治肝癌病人的方法。
免疫系统原本可以消灭不正常细胞,如癌细胞等,但如果未能发挥原有作用,可能引致癌症。今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里森和本庶佑,分别在1992年和1995年发现“CTLA-4”和“PD-1”等2种会抑制免疫细胞的蛋白,两者都可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二人之后在免疫治疗作出莫大贡献。
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疗其实是透过药物,刺激病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以对抗癌细胞。他解释,免疫细胞上存有名为“PD-1”的蛋白质,而「PD-1」正正可以与癌细胞表面上的“PD-L1”配体结合,致使免疫系统未能如常认出癌细胞,无法作出攻击,令癌细胞在体内生长,「就好似个贼蒙咗面,警察认唔到。」至于免疫细胞上的“CTLA-4”蛋白质,与「PD-1」相近,同样限制了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功能。
为了令免疫系统顺利攻击癌细胞,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疗应运而生,“PD-1抑制剂”等药物面世,阻止“PD-L1”与“PD-1”结合,令免疫系统可发挥其消灭癌细胞的功能。
邱宗祥指,免疫治疗较传统治疗肝癌有不少优点。他透露,正就免疫治疗做一项研究,比较使用标靶药及免疫治疗的成效,发现病人如未服用标靶药,直接接受免疫治疗,中位存活期可达接近24个月;相反,如服用过标靶药,再接受治疗,则只有16个月。
邱宗祥表示,现时病人一般会先接受其他形式的疗法,再接受免疫治疗,但是次研究或可证明病人其实可以直接接受免疫治疗,如有足够证据,将改变全球应用免疫治疗的方法。他透露,具体研究结果预料明年公布。
疗法的副作用方面,邱宗祥称,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会较少,只有少于一成的患者会有胆红素上升;亦只有约5%的患者会因肝脏发炎,而需服用类固醇。他续指,大部分患者的副作用,都无需停止免疫疗法就可以顺利处理。
不过,邱宗祥亦补充,由于免疫治疗需2个月才见效,医生会考虑病人的预期寿命再决定治疗方案;另外,由于疗法依赖自身免疫系统,故患红斑狼疮症等免疫失调者,同样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