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学校仅识别两成情绪病学生 精神科医生批偏低 倡推自评
教育局在2017/18学年起,将精神病患学生如抑郁症等,纳入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类别,全港公营及直资中小学可借此申请“学习支援津贴”,上学年局方一共收到480宗申请,即识别出的患病学生数字,仅占全港约两成个案。
精神健康基金会副主席丁锡全认为,有关比例仍然偏低,反映家长或欠缺诱因向校方交代子女精神病问题,学校亦欠缺一套情绪病患者识别机制,建议可引入健康自评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及早识别有关学童,以提供适切辅助。
(学童精神健康报道,三之三)
480宗精神病学习支援津贴申请
去年《施政报告》宣布,2017/18学年起,将“学习支援津贴”涵盖至确诊患有精神病的中、小学生,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及思觉失调等。学校若识别到精神病患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可上报教育局并申请有关津贴。金额由每年每人1.4万元,至首1至6名每年提供约16万元基本津贴不等,视乎学生支援层级。
在2017/18学年,教育局合共收到480宗申请。不过,根据医管局同年度数字,截至去年底,一共有2,700名18岁或以下人士,在公立医院确诊患有行为及情绪障碍、精神分裂及抑郁症。
精神科医生:家长担心上报会令子女不能做公务员
精神科医生丁锡全认为,对比两组数据,或反映学校识别精神病患学生个案偏低,不少家长欠缺诱因主动向校方交代子女有关问题。
他表示,曾有诊症的个案家长指,担心学校会负面标签子女,“忧无机会做班长,代表学校出外参赛。”他续指,甚至有家长误解若将病情上报教育局,政府会备存纪录,影响子女前途,“惊未来影响佢做公务员。”
倡学校引入健康评估识别情绪病学生
丁锡全续指,学校识别数字偏低,当中或因欠缺一套识别精神病患学生的方法。他举例,教育局早在十几年前,设立一套识别SEN生的评估机制,自小一入学阶段观察及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以尽早识别有学习困难的SEN生,方便日后跟进。
丁表示,精神健康基金会现正筹备向学校推广使用健康自评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他称学生只须花约5至10分钟,填写42条问题,就可简单评估学生抑郁、焦虑及受压程度,令学校可及早跟进支援问题个案,调适学习进度及提供心理辅导,或转介严重个案求诊就医。
学界:转介情绪病学生求诊非容易
不过,香港中学校长会主席李雪英则认为,津贴申请数字偏少,并非反映学校存在识别困难或隐瞒精神病患学生问题。她指,情绪病爆发突然,部分个案在学期中才出现病征,学校只忙于专注提供心理辅导及支援,未必向家长提及要上报个案以申请津贴。
相反,李雪英认为,学校在识别与转介精神病学生就医之间,存在一定困难。她举例,严重个案如学生企跳,学校可召唤救护车,将学生送院接受诊症治疗。但是,她指若个案属非紧急、“半病”状态,即使老师知悉学生情绪波动如容易哭泣,甚至有幻听病征,校方亦只能劝喻家长安排子女及早就医,最终求诊决定权仍在家长身上。
李续指,若最终个案愿意求医,但现时公院精神科服务的轮候时间可超过一年,并不能及早确诊。她建议医管局设立专线,让学校可就学生的精神病问题作出咨询,并可提供快捷转介,令有需要学生得到专业跟进。
教育局:已加强教师识别精神病学生能力
教育局回应指,为提高教师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上学年起为教师安排“精神健康的专业发展课程”、去年8月推出《认识及帮助有精神病患的学生--教师资源手册》,以及每学年为教员举办讲座、研讨会和经验分享会等,加强他们识别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对于引入健康自评量表的建议,局方指,量表只是其中一种评估工具,须由临床专业人员阐释从量表所得的数据及决定相关的跟进工作。局方指,鼓励学校应该透过不同的途径收集资料,并与相关的专业人员商讨,以决定所需的跟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