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器官移植医生称需交卫生署化验需一星期
数名于今年2月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同时感染戊型肝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部门报告指,初步怀疑捐赠的器官是传染途径。据了解,今次是本港首次发现经器官捐赠传播戊型肝炎的个案,事件共涉5名受赠者,其中1人已离世。
有医生解释,在器官移植前,只会检验乙型及丙型肝炎,未有检验戊型肝炎,是因为乙型及丙型肝炎可演变成慢性疾病,其病毒带有传染性,而戊型肝炎则不会。另外,现时若需检验戊型肝炎,需要交由卫生署负责,需时约一星期才有结果,跟医院可以在数小时完成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检验不同,亦未符合器官捐赠需争分夺秒的情况。
一般戊肝患者病情轻微 血液不带传染性
香港移植学会会长李威廉指,根据国际指引,在器官捐赠前,只会检验乙型及丙型肝炎,而未有检验戊型肝炎,是因为乙型及丙型肝炎可演变成慢性疾病,其病毒带有传染性;相反,戊肝病毒只会在短时间内活跃,“一般人都可能有感染过戊型肝炎,但只会觉得少少不适,如肚胀胀等,较轻微,而康复后亦会有抗体,其血液不带传染性。”因此,以往在器官移植前,并无特别针对戊型肝炎的检验。
李威廉续指,现时要检验戊型肝炎,需时较检验乙型及丙型肝炎长,“乙型及丙型肝炎可在各大医院的化验室进行检验,若白天开始做检验,有时我们连夜检测,即晚已可有结果;但现时要检验戊型肝炎,就要送到卫生署做检查,较为复杂,需要一个星期才有结果回来。”不过李威廉认为,经今次事件后,肝脏、微生物学、器官移植等各方面的专家或需进行商讨,以讨论相关指引是否需要更新。
器官移植者抵抗力较弱 需特别药物协助清除病毒
李威廉并称,一般人感染戊型肝炎,大多可自行清除病毒,但曾接受器官移植者抵抗力较弱,或需调节抗排斥药的种类及份量,令感染者免疫系统增强,可自行清除病毒,他又指外国有研究指抗病毒药亦可能对器官移植者有效。他补充,在进行各类型器官移植前,都会先检验乙型及丙型肝炎、爱滋病,另外因应捐赠的器官有所不同,亦会有相应的检验,如心脏科或会先对捐赠者的心进行超声波检测。
而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孔繁毅表示,戊型肝炎本身并非器官移植程序需要检验的病毒,原因是捐赠者有长期带菌的可能性非常低。他解释,急性戊型肝炎一般透过海产等途径感染戊肝病毒,九成感染者可以透过自身免疫系统消除病毒,但少数人可能因服药等因素,压抑了免疫系统而成为长期带菌者。
他估计,涉事的几位器官移植者,可能因为需服用抗排斥药,而无法单靠自身免疫系统完全消除来自捐赠者的戊肝病毒,因而受感染。一般而言,戊肝病人会被处方“利巴韦林” 这种抗病毒药物。
而退休前任职伊利沙伯医院肾科部门主管、香港移植运动协会荣誉会长周嘉欢医生就指,一般在进行器官移植前,死者捐出的器官都需要经过几个关卡,医护人员除了检测器官血型和组织配合外,一般都会检验乙型、丙型肝炎、爱滋病、梅毒等病毒,然而,戊型肝炎是不常见的肝炎,且有关戊型肝炎的检查需时,没可能在数小时内出检验出结果,所以与上述常见病不同,在器官移植程序当中不需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