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90后大澳小鲜肉留守家园:呢度家家户户唔会锁门

撰文: 李智智
出版:更新:

“这里是我的家,我有责任尽己所能保护她。”不少居住乡村的年轻人都渴望往外闯出一片天, 90后大澳小鲜肉江骏杰生于斯,长于斯,亦曾随波逐流在市区工作,但最后都决定留守大澳,成为大澳文物酒店保育主任,向外界宣扬香港独有的世外桃源,冀将一段段人情味的故事世代流传。

“我已经是家里第三代的大澳居民!”25岁土生土长的江骏杰一脸黝黑的皮肤,笑容满面地说。他带记者到大澳码头,指着宁静的汪洋大海忆述,小时候每逢暑假就爱“跳海”,与小伙伴到大澳河涌游泳,“随便就在棚屋的‘棚头’跳进河里,现在已经少了。”相对市区五光十色的世界,阿杰认为这里才是他的“天堂”。

江骏杰是土生土长的大澳居民。(受访者提供)
江骏杰(左)少时经常与弟弟在棚屋玩耍。(受访者提供)

阿杰由幼稚园至中学都在大澳读书,及后到市区专上学院升读工商管理课程。因大澳相关工作机会不多,他透露,不少大澳同学和同龄亲友都在外地工作,“有些当地盘工程师和公务员,有些人都去外国了”,他亦“顺理成章”在市区打工,曾到PMQ担任导赏员。

市区节奏透不过气

可是,阿杰并不享受市区的生活节奏。他笑言,当初并不习惯乘搭地铁,“每分每秒都在赶车,挤上车厢,完全透不过气”,于是想尽方法提早乘搭巴士,“慢慢欣赏沿路风光,好像较符合我原有的生活”。他又称,虽然当时在外工作,他与部分大澳人一样仍坚持在大澳居住,“大家始终对这里有感情,无论路程多远都会回家住”。

江骏杰称,不少大澳居民仍视成长地为根,对当区文化珍而重之。(李智智 摄)

然而,大澳的渔乡文化和文物遗产正随城市发展迅速,不断流逝,阿杰亦为此心急如焚。他称,每逢杨侯诞,村内都会临时搭建一条连接庙宇广场和对岸的竹桥,但近年因经费所限,神功戏戏棚迁至龙田村,而令这节诞的最大特色已不复再。

昔日每逢杨侯诞,村内都会临时搭建一条连接庙宇广场和对岸的竹桥。(华人庙宇委员会网相)

棚屋最值得保存
 

庆幸地,在机缘巧合下,阿杰获大澳文物酒店聘用为保育主任,总算身体力行回归大澳出一分力。“这里始终都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始终有责任保留仍可保存的东西。”阿杰说。

相比起眼见到的历史文物,在棚屋长大的阿杰认为当中“带不走”的人情味更需纪录流传。他表示,一间棚屋至少三户家庭分隔共居,屋外大厅是共享空间,“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在屋内摆几围,每一餐鱼、虾、蟹和烧肉是不少得,非常热闹。”

江骏杰认为大澳棚屋最值得保存。(李智智 摄)

大澳没有秘密
 

阿杰在棚屋比划说:“大澳棚屋是最值得保存,它们至今都是一间贴着一间,象征守互相助的精神”。他称,如2000年大澳发生一场四级大火,“火烧连环屋”,消防员未到场,居民已经到场救火,看有没有人困在屋内。

阿杰滔滔不绝地说,大澳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会锁门,因邻居都互相信任对方。他又称,以前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我阿公外出打鱼后,如鱼获太多,就会送给邻居,大家都是这样”。他又笑言,大澳是并无秘密的,消息可以传得很快,“如有夫妇吵架,很快有人来关心,我想这些情景在香港已经买少见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