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港中华白海豚仅余47条 7年减近半 四成初生幼豚疑夭折

撰文: 张雅婷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渔护署今日(11日)公布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即最新的“鲸豚研究计划”。调查估计去年有47条中华白海豚于本港水域出没,数字虽然与2016年相同,但却较2011年的88条大幅减少近一半。调查又发现超过四成初生幼豚于首次被发现后便不知所踪,因而推断香港初生海豚的存活率处于偏低水平。
调查认为海豚数字不断下降及的幼豚存活率偏低等现象,对本地海豚的存活前景带来警号,情况令人忧虑。

海上活动增加,威胁海豚安全及造成海上噪音。(WWF提供)

“鲸豚研究计划”由1995年开始,由渔护署资助。今次调查于去年4月至今年3月进行。在2017 年,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西南、西、西北及东北四个调查区域的整体数目估计为47条,与2016年相同。不过,数字自2011年开始下降,与当年的88条相比,更锐减46.6%。调查又发现,除了大屿山西南面外,其余三个调查区域的海豚数量均各自录得明显下降趋势,而四个调查区域合共的整体海豚数目,亦录得明显下降趋势。

大屿山东北面连续三年不见白海豚身影

调查又发现,中华白海豚在2017年的重要栖身地主要集中在大屿山西面、由大澳半岛伸延至分流及狗岭涌一带的近岸水域。在过去七年,海豚在大屿山西面水域的栖息地运用最为稳定,但其使用量在2016及2017年期间已逐渐减少。在北大屿山水域,海豚于近年的使用率大幅下降,东北面情况最严峻,连续3年没有中华白海豚楼息。

此外,研究员于2017至18年间辨认出 148 只个别海豚、共 384 次的目击纪录,其中近半均出现在大屿山西面水域;共有52只新的个别海豚亦于此年间被加入相片辨认名录。过去一些经常出没于香港水域的海豚个体,却于近年不见所踪,或只有零星的出没纪录。

四成初生海豚疑夭折 海豚存活前景响警号

存活率方面,研究发现在149个获确认的产子记录中,超过四成与母豚有紧密联系的初生幼豚于首次被发现后便不知所踪,因而推断香港初生海豚的存活率处于偏低水平。研究总结,虽然于香港水域生活的海豚之寿命较长,但其偏低的幼豚存活率、雌性海豚较低的繁殖能力、及较长的海豚产幼间隔,再加上过去十数年海豚数字不断下降,均为本地海豚的存活前景带来警号,情况令人忧虑。

环团:情况令人忧虑 促于西大屿山设海岸公园

面对海豚数目逐年减少,环保团体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 (WWF)同样认为情况令人忧虑。WWF指出,受港珠澳大桥工程影响,北大屿山的生境已每况愈下。在过去四年的监察期间,大部分海豚踪迹都是在西大屿山水域发现。

WWF项目主任(海洋保育)马翠盈认为最新的中华白海豚数字反映了守护海豚主要栖息地及其活动走廊的迫切性,如位处大屿山西面的大澳及西南面的分流。WWF建议政府在西大屿山设立海岸公园,同时在大澳周边设立海豚核心保育区,禁止沿岸发展,限制海上交通和人类活动,如观豚和商业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