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太忙】教学工作逼得太紧 处理学生情绪如急症室爆煲

撰文: 何敬淘
出版:更新: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今日(22日)向政府提交中期报告,建议安排教育心理学家培训教师为“把关人”,预防学生自杀。
不过,有前线老师慨叹,工作量太多根本无时间与学生聊天,即使有培训亦无从了解学生情绪家庭问题,形容处理学生情绪如急症室爆煲。

杨老师表示,课程又阔又深,为了确保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功课和模拟试题不得不做,他也就不得不批改。(余俊亮摄)

一个人在成长路上,难免遇上高低起跌,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遇上低潮时更需要支援。有5年执教通识科经验的潘老师(化名)形容,学生的情绪问题犹如急症室爆煲,除非学生有紧急、严重的问题,否则老师唯有以照顾一大班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先。

事隔一周始有时间关心

跟潘老师一样,另一位杨老师也是中学通识科老师,他坦言,课堂中或能发现学生不妥,问题是忙得难以即时了解、支援,例如他曾遇过一位学生上课时伏在桌上,杨老师遂要求他坐好认真上课,同学随即发脾气、然后继续伏在桌上。

杨老师判断学生当时对课堂秩序无即时威胁,决定暂不处理,并向相关班主任汇报,然而他本人就要事隔一星期,才腾得出时间直接向同学了解,“我事后找他详谈,发现原来他跟家人有争执,影响了他的情绪,所以一时情绪失控。”

老师:无时间与学生聊天,有培训也没用

对于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的报告,杨老师直言作用不大,因为不少学校的宗教科和通识科,也有教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和处理情绪,但这些都不是讲课就学得会,“现时老师本身已经很忙,新出来的建议是架床叠屋,最根本是减轻老师的工作量,让老师有时间和空间和学生倾计。坦白讲,即使加上精神健康的课程和活动,我始终也很难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和情绪问题。”

杨老师是高中通识科老师,看新闻、备课、改簿占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间中要工作至晚上8时多才能下班,“我和学生有时聊天都会好赶急,因为真的有功课或其他工作处理,忍不住都要跟学生说‘唔讲咁多啦,讲住咁多先’。”他承认这样的做法不理想,“其实学生被人催促离开都不好受,但我要先顾及一整班同学的学习进度,所以必须要先改簿。一班一份功课随时要改3小时。”

杨老师坦言不只老师的时间不够,学生也疲于奔命,“许多同学一放学就赶住去补习、课外活动,又或是补课。他们和大人一样忙,有时你想找他们聊天,他们都未必有时间。”

最令杨老师烦恼的,是通识科的独立专题探究(IES),每年都花去许多时间:“一个同学见一次就花上约45分钟。能力较弱的同学不会主动找你,你要捉住佢,逼佢做好,就花上更多时间。”

杨老师去年有任教中六级学生,该级学生离校准备文凭试后,的确令他更多空堂可用作备课,但每晚仍要约7时才能下班回家。
近来许多人关心小学生的功课过多,其实中学生的亦不遑多让,拆射出来的,其实是教师的工作压力。(余俊亮摄)

如果将IES、预备活动的时间换做..

同为高中通识科老师的潘老师,对IES也相当有怨言:“IES对学生来言好不容易,许多学生对做一个研究是零认识,要个别额外指导,来来回回好几遍。”

潘老师同时有教授经济科,备课、改簿的时间已花上不少时间,而一般的课堂以外,他还要负责联络校外机构组织学生活动,坦言只是文件来回都相当费时:“我认同办活动对学生有好处,但如果可以将老师预备活动的时间转换和学生更直接对谈的时间,不是更好吗?始终一般课堂都是教学为主,要追进度,能够关心个别学生的空间真的很有限。”

对于教育局提出要提升老师的辅导能力,潘老师直言目前问题是没有时间:“我们只能先处理高危的同学,谁都知道愈早关心有问题的同学愈好,可以避免问题恶化,但现实就像急症室爆满一样,我们有足够空间处理吗?”

潘老师一星期有24节课,空堂都会花在备课和改簿上,晚上才可以在7时前离校。
教育局指一直重视改善教师的工作量,近年已增拨资源和推出多项措施,精简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和简化行政程序,并给予学校更大弹性,让学校可以灵活运用资源,增聘人手或外购服务,以减轻教师的行政工作。局方又指会适时检视现有措施,并视乎实际需要、现有资源及其优次,继续改善教师的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