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通识科成“反中乱港”温床 一日最衰都系……
教育局据报正计划检讨高中通识科,有报道指出,日后当局可能废除1至5**等级评分,改为只有及格与不及格;又或是改为选修科目、只修读但毋须考试等。不过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昨日(5月2日)会见传媒期间,表示暂未收到工作小组检讨报告,未知他们会有何建议。
通识科近年成为政治风暴中心,建制派屡屡指出学生在修读通识科后变得太过激进,动辄上街反对政府,因此视通识科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如果削弱通识科的地位,或会满足到部分建制鹰派的意愿。
不过当年力推通识成为必修科的官员,正是如今建制“大红人”罗范椒芬和李国章。他们当年大力向各界推销通识科,获前特首董建华背书支持。假如通识科真的如一些建制派所说的不堪,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到底要找谁人算帐?而且想深一层,通识科对学生的政治取态,影响又是否真的那么大?
延伸阅读:【文凭试】教育局拟检讨通识科 研究日后只设及格和不及格两级
董建华启动教改 罗范力推通识科
被一些建制派人士欲除之而后快的通识科,其实是董建华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政府打算在10年内落实高中三年制。当时社会关注一些中学生读书只会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缺乏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因此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于2001年10月初步敲定,会在新高中实行中、英、数必修之外,更增加必修通识科。时任主席黄玉山认为,通识科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人文质素。
但有关建议,惹来教育界反弹,担心通识科属综合学科,对教学资源和师资需求很大,若变成必修科会“难教难考”,最后只会将学生教至“通通都唔识”。况且,将通识纳入必修科势必引起教师“板块大挪移”,其他选修科目教师可能饭碗不保,当然争议极大。
政府部署多年 2009年开始授课
当时,曾先后任职教统局局长及常秘的罗范椒芬和前教统局局长李国章,是通识科的主要推手。罗范曾表示,希望培训更多一专多能的通才,高中课程引入通识教育是要鼓励学生思考,积极游说社会各界接纳通识科。她亦频频约见中学校长、大学学者解释政策,争取他们配合。
结果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政府于2004年推出教改咨询,建议将通识列入必修科,并在翌年正式拍板。教师只须接受35至100小时的培训,即可任教高中通识科。该科亦不会设基准试,以免增加教师压力。2009年,新高中学制开始实施,第一批新制学生于2012年应考DSE文凭试,于通识科至少须考获2级才能获资助大学学位取录。
学科卷入风波 建制派批通识“有毒”
只不过,近年本港社会抗争运动频发,年轻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著重训练学生“批判思考”的通识科,就沦为代罪羔羊。首届通识科DSE考试,考卷更以政党政治作为必答题,挑动部分党派神经,当中以建制派为甚。尤其在2012年前后,黄之锋等新一代的学运领袖横空出世,建制派开始不断发功批评通识科,认为此科目导致新一代过于批判,上街示威。
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在2013年4月底于报章撰文,批评“有迹象表明,通识科被等同政治科来教”,认为此科不应必修、必考、必答,她同年成立“关注通识教育联席会议”,要求检讨通识科。
而在2014年9月初,就连罗范椒芬本人出席电台节目时,更表示通识科“偏向纯粹研究政治议题”,以及“偏向某些方面的资料搜集”,批评科目已经“变质”。当年大力宣传推广通识科的她,在如此政治环境之下,也打倒昨日的我。在2015年初,立法会就“全面检讨通识教育科”无约束力议案展开辩论,席间多名建制派表示通识科有政治导向,民建联钟树根指出科目过份著重启发学生思考,但流于泛泛而谈,担心学生阅读“有毒的材料”云云。
通识六大学习单元 政治仅占少部分
建制派的取态如此强烈,认为通识课程内容“有毒”,然而,这里仍有一个未解的谜团,就是单单一个通识科到底影响力是否真的那么大?须知道,通识科的六个学习单元之中,可能涉及敏感政治题目的范畴,实际上只有“今日香港”和“现代中国”两个单元,而这两个单元亦非全部讲政治。前者而言,“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只是三大范围之一(另外两个为“生活素质”及“身份和身份认同”);后者与中国政治有关的内容更非重点,只在改革开放一部分略有提及。
而且,在这个资讯泛滥的年代,学生要是有心接触政治,即使无通识必修科,也会自行浏览互联网上的政治资讯。如果没了通识科,学生不在课堂上接触这些资讯,是否会就此听听话话,就算政府如何倒行逆施也逆来顺受?又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学生是如此轻易被“洗脑”的话,相信更多老师想以中、英、数等必修科知识,也将学生“洗脑”一番,好在DSE摘星。
须理性看待 莫高估通识科政治影响力
事实上,通识科作为当年教改的关键一环,如需改革,将是牵一发动全身,教学工作、学生未来发展、以至大学的收生标准,无不受到影响。当年政府为了提高教学质素,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要是单纯因为一些莫名奇妙的政治指摘又要大改,那只是拿莘莘学子来“较飞”。通识科日后如何优化、是否必修可以继续讨论,但政治口水多讲无益,寄望各界能以理性态度看待课程内容。
假如建制派仍然希望消消气,不妨先找当年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力推通识科的一众高官、前高官,来严肃问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