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政府规划“先天不足” 土地咨询结果何以服众?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将就18个土地选项,展开为期5个月的咨询。政府的《香港2030+》未来规划中,提到本港未来面对逾1,200公顷的土地短缺。然而消息人士指出,小组认为政府估算显得十分保守,因其未有计算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充医疗服务、大湾区及经济发展等因素,严重低估日后的土地需求。
土地和房屋议题事关重大,需求一旦估算出错,可能祸延数代。如今政府在咨询之前,基础的资料搜集也做得如此粗疏,连内部的咨询过程中,小组都不相信这个数字,需要在咨询文件表明有关估算远较其多。
可以预期,即使日后土地咨询得出结果,反对人士也可以指不能作准、难以服众,或变相令今次土地辩论“未打先输”。此外,政府滥竽充数官僚行为,显然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承担不足。
规划指要4,800公顷土地发展 外界质疑不止于此
按照《香港2030+》前年公布的数字,香港未来30年需要至少4,800公顷的土地发展,而现存则有3,600公顷土地属已落实或已规划,因此日后需要至少1,200公顷的土地。不过整个土地需求的计算方式,却引起质疑。
例如香港人口老化之下,未来对医疗土地的需求定必更高,可是在《香港2030+》之中,整个医疗设施的土地需求仅为5公顷,比一间玛丽医院还要小,明显不符现实。
其二,《香港2030+》以长远房屋策略的房屋需求数据作为基准,指出香港至少再需要230公顷房屋用地。可是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就表示,如果香港人均居住面积要由现时的170呎增至新加坡的270呎水平,那就额外需要3,530公顷土地,再加入760公顷的配套用地。
政府消息人士承认,纵然团结香港基金的数字未必准确,但政府确实无视港人“住大啲”诉求。
无考虑大湾区发展的土地需求
此外,国家去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三地合作,未来定会需要更多土地。可是在政府的“经济用地”规划之中,没有预定土地作将来大湾区发展。纵使《香港2030+》的数字是于前年提出,但粤港澳合作本身就是大趋势,政府亦有责任追上最新形势,更新其规划进程,否则咨询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更甚者,据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政府根本没有准确估算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土地需求量,例如预测深圳未来经济增长仅得4.5%左右。有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也私下表示,如果未来数十年经济规模真的如此,深圳市委书记大概都要被撤换。这亦难怪,因为连小组也认为政府的规划数字并不可靠。
政府承认无将“居住空间改进”计算在内
去年5月,前立法会议员姚松炎就询问时任发展局局长马绍祥,到底政府规划数字是如何得来。当时马绍祥回复,政府确实没有将未来的人口政策、市区重建步伐、居住空间及生活质素的改进、未来发展新兴产业或服务所需空间等等的因素计算在内。
马绍祥解释,因为香港是外向型经济体,未来发展会受外来因素影响,不确定的事物较多,所以“有关推算只能以较保守的方式进行”。然而,只须看看上述提到的几大漏洞,就可明白,政府的估算已完全超出了“保守”的范畴,而是严重错判、粗疏,政府完全不可能建基于这种资料,去厘定香港未来的土地政策。
基本资料不全 咨询结果恐怕难受认同
政府要举行一场真正的土地大辩论,齐全的背景资料是重要的基础。要是连基本立论都不稳妥,最后得出来的,只会是一个思虑不周、漏洞百出、甩皮甩骨的结论。届时咨询是完成了,倒头来却发现有一大堆土地需求无列入讨论范围,公众亦难以信服。那到底整个咨询,可以达到多少成效?
尤有甚者,要是政府日后的土地发展方向,是建基于一个严重低估的需求量,到时才发现居住环境进一步挤迫、商业用地不足,那政府岂非“自制”土地荒呢?
土地需求要贴地 官员应先避免“揸流滩”
前特首梁振英曾表示,除加快建屋以外,政府还应该更进一步改善住屋环境,可是问题至今仍是解决不到。林郑月娥加入政府多年,在官场成功建立“好打得”的形象,面对质疑亦反应快、熟书,外界都期望她提出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真的可以找出良方,填补土地短缺这个大黑洞,打救一众水深火热的蜗居族。
然而,在关系到本港未来数十年发展前景的土地议题上,政府准备工作明显有所不足。
《香港01》获悉,以现时的土地状况,公屋供应于2023年将会出现断崖式下降,无法追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仍然低估未来的土地需要,难免会令公众担心,未来的房屋供应,将会继续“坚离地”,无视市民的实际住屋需求。一众负责土地规划事务的官员,也难洗脱“揸流滩”、欠缺承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