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改革.政策分析】唔汤唔水的医改 为民请命的“廿蚊张”
曾在2016年引爆执业医生上街抗争的医委会改革,终于在3月28日获立法会三读通过,相比上次医生组织和政府闹得剑拔弩张,今次医委会改革却在一片“和谐”风之中落幕,关键是所谓的改革方案,其实只是“唔汤唔水”的改革,在政府不断让步之下,医生团体控制医委会一半席位的格局,未有改变,难怪曾发起极烈抗争的医生组织都欣然“收货”。
今次改革获得通过之后,医委会积压大量投诉的情况能否改善,固然成为疑问;而更敏感的引入海外医生问题,在可见将来亦似乎障碍重重。说到今次医改,就不得不提人称“廿蚊张”的立法会饮食界议员张宇人的一段“为民请命”往事……
延伸阅读:【医委会改革】纱布封喉事故等6年 本月聆讯 家属叹难挑战专业
医委会操医生的生杀大权 成兵家必争之地
医委会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因是这个机构是根据香港法例第161章《医生注册条例》成立,获赋予权力处理本港执业医生的注册和纪律规管事宜,简单来说,就是对在香港挂牌行医的医生操生杀大权。
但多年来,医委会被指处理医疗投诉缓慢,例如涉及艺人张崇德、刘美娟长子夭折的医疗投诉,前前后后拖了九年才有判决,而处理投诉的平均时间也长达六年,令病者和其家人受尽折磨。而且说到要放宽引入海外医生,以纾缓人手紧张,更加“冇得倾”。导致这个现象,关键是过往医委会有一半席位,由倾向医生利益的组织控制,在2016年的一役之中,政府就提出将倾向医生利益的席位比例,降至43.7%,以减低加快处理投诉和改革的阻力,结果遭到医生组织群起反对。
延伸阅读:【医委会改革】通过仍要市民搜证供聆讯 张崇德:难以理解
改革议案“和谐”地通过 皆因政府不断退缩
而新一届政府上场之后,医委会改革在“和谐”风之中获得通过,关键是政府向医生组织作出让步。根据获得通过的方案,医委会席位将由28席加至32席,其中政府委任的委员,包括病人组织、医学院代表、官方代表等占16席,由医生业界产生的亦有16席,除了由医学会间选、医生直选产生各7席之外,新增的两席是由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医专)选举产生。由于现时医专的七千多名院士,其实占全港医生总数五成多,一般相信,获选为医委会委员的医专代表,极大可能会较倾向维护医生的利益。
因此,今次改革虽然通过,但倾向医生利益的组织控制医委会一半席位的局面,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政府方面曾期望,在医委会改革通过后,医疗投诉个案的处理时间,可望由六年加快至两年,不过医学会会长蔡坚则大拨冷水,指“医改”通过不代表一定可以将积压近千宗投诉个案一次过解决。
“廿蚊张”成医委会改革法案委员会主席 有一段渊源
医委会改革通过之后,能否加快处理大量积压的医疗投诉,固然成为极大疑问,而要推动下一步改革,即是引入海外医生的问题,更加举步艰难。在回归之前,英联邦医科毕业生可毋须考试,成为香港执业医生。不过在后过渡期的1996年9月,《医生注册(修订)条例》正式生效,订明所有海外院校,包括英联邦的医科毕业生,均须在医委会的执业资格试中取得及格成绩,方能在香港注册成为执业医生。简而言之,只要由医生利益团体占一半议席的医委会不肯放行,放宽引入海外医生仍然无望。
话说回来,曾提出将最低工资设定在每小时二十元,人称“廿蚊张”的张宇人之所以成为医委会改革的法案委员会主席,原来有一段渊源。张宇人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在海外读医,在美国执业,但在回港执业上有困难。在2015年5月28日的立法会会议上,张宇人就建议政府鼓励海外医科受训,说广东话的港人及其后代回流港行医,并问时任特首梁振英有否相关计划。当时梁振英回应,海外医生回流在香港执业的人数不算多,而且吸引海外医生不只是资格的问题,而是整个香港工作环境、待遇、住屋条件等。
延伸阅读:【公道无期?】死者家属向医委会投诉私医 已排期研讯又突取消
海外资深医生欲来港执业 也要先“on call 36小时”
这番解释其实属似是而非,因为现时挡住这批海外港人回流执业的第一重关卡,正正就是医生资格,本港执照试实在太难考,不但要将本地六年大学医科课程的考核,浓缩至一次过评核,就算考试合格,也要再经“on call 36小时”式实习,把早已在外国执业、特别是具一定资历的海外医生也当成“初哥”,根本毫不吸引。而且若担心引入“外劳”医生的话,为何连在海外读医的港人,也被拒诸门外?
其后张宇人透过提出私人条例草案,动议改革医委会,藉著增加非医生业界的“业外委员”在医委会的席位,打破医生利益团体的垄断。而政府后来将张宇人方案吸收,提出政府版本的医委会改革方案,但结果却被时任医学界议员梁家骝带头拉布拉死,成为近年建制派也拉布的经典案例。虽然现届林郑政府再重提医改,但今次医委会的“唔汤唔水”改革通过后,“廿蚊张”当时提出的改革建议,已经近乎走样,不论是医疗投诉被拖延处理的受害者们、排长龙轮候睇医生的病人,以至一心盼女儿和女婿想回流香港的“廿蚊张”,恐怕仍要无了期地等下去。
延伸阅读:【城市数据】香港需增2.46万名医生护士 始追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新加坡积极吸纳人才 香港仍在医医相卫
事实上,现时香港的医生人数约有1.4万,平均1,000人口只有1.91名医生,低于不少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值3.4,更是差天共地。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早前在网上撰文,指出香港公营医疗系统要是立即多了800名医生,景况也许会相当不一样,但按照上述数字,就算即时增加800名医生,以百分比计算只是增加约5.7%的医生人手,即变成每千人口约2名医生,帮助是有一点,但不算太大。
相比之下,新加坡就早已为吸引海外医生到当地执业,大开绿灯,凡获新加坡医委会指定、全球约150间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可在新加坡有条件注册,于指定的医院提供服务和接受培训,若表现达标,就可申请正式注册。既保持医生质素,也保证有足够的医生供应。
对照香港,本地大学受训的医科生,一向是公营医院医生的最重要来源,然而本身供应不足,一个年轻人由入读医科到成为专科医生,需要13年才完成整套培训,但医院逼爆、人口老化等问题已火烧眼眉,医疗体系濒临崩溃,要解决问题的话,引入海外医生本来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过医委会改革沦为“半桶水”,单就加快医疗投诉已难见曙光,更敏感的输入海外医生问题,就更加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