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小组周二讨论屯门内河码头发展 65公顷地可建2.2万单位

撰文: 梁德伦
出版:更新: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周二(6日)召开第11次会议,据《香港01》了解,随著近年屯门内河码头使用率下跌,港府拟提交文件,讨论该码头用地日后改作其他用途。
消息透露,占地65公顷的屯门内河码头,倘若全面发展,可按东涌新市镇拓展填海造地的建屋规模,预料该幅土地可至少兴建2.2万个单位,数目相等于全屯门住宅单位的十分之一,惟当局亦指明,倘土地独立发展,需面对邻近工业发展及道路容量等限制。

屯门内河码头占地65公顷,预料可建2.2万个单位。(Google卫星图)

团结香港基金早前亦有研究指,内河码头的使用率不足一半,认为未能尽用设施。消息指,据政府初步研究,于1998年投入运作的内河码头,位于填海地,本来是应付80年代后期珠三角地区内河货运需求急速增加,是一个私营码头,母公司是新鸿基和长和集团,目前有49个总长度达3,000米的泊位,主要处理及集装来自珠三角地区的货柜和散装货物,按地契条件,只有定期来往珠三角地区的船只可于内河码头停泊。

码头使用率仅24% 其他港口设施已可接收吸纳

消息指,近年珠三角地区港口设施急速发展,越来越多来自珠三角的货物在珠三角内陆港口集装,再直接运往葵青货柜头转口。在此情况下,内河码头的货物处理量逐渐减少,2017年的使用率仅占其容量的24%,全年的货柜吞吐量为96.9万个20呎货柜,只相当于香港港口总货柜吞吐量4.7%,倘扣除部份货柜会再运往葵青货柜码头处理的“双重处理”数字,其吞吐量占全港比率更低至3%。当局亦明言,倘要收回内河码头土地,相信其货柜吞吐量,可被其他香港港口设施,例如葵青货柜码头、公众货物装卸区及中流作业用地所吸纳,毋须开拓新土地接收。

内河码头附近,都是工业发展用途。(Google街景图)

消息指,政府认为内河码头是一个例子,显示随城市发展,部份土地的原有用途对社会的需要性已大不如前,可借此契机考虑转用途。政府建议,由于邻近内河码头的拟议龙鼓滩填海发展,近日已完成技术性研究,若全面重整屯门整个西面沿海地区约240公顷的现有用途,可考虑将内河码头用地发展住宅,若单纯以东涌新市镇拓展的模式,填海121公顷可建逾4万单位计算,65公顷内河码头或可建2.2万个单位(现时屯门约有17万个住宅单位)。

或搬迁附近一带工业设施至龙鼓滩填海区

消息又指,政府亦会考虑将现时毗邻内河码头的工业用途及公共设施,一并搬去拟议的龙鼓滩填海区,以全面重新规划。不过,倘内河码头只独立发展,就要面对邻近工业发展及道路基建等限制。

早前内河码头曾用作停放港府截获的新加坡装甲车。(资料图片)